荐读|《查医生援鄂日记》是抗疫史料,也是医学人文教育读物
2020-04-22 12:14:51??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蔡秀明 蔡秀明 |
“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这是写在《查医生援鄂日记》封面上的一句话,体现了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冲锋陷阵、守卫人民健康的强大力量。 近日,这本由上海仁济医院主编,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撰写的《查医生援鄂日记》,已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广泛关注。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启程,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参加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查琼芳随队出征金银潭医院北三楼重症病房第一小组,在紧张繁忙的援助工作之余,她每天发回一段日记,以抗疫一线医生的视角,记录大疫之下中国的举国之战。 这本书收录了查琼芳从1月25日至3月31日撰写的67篇日记。首篇以“清空科室的所有库存”为题,记录了除夕夜出征前防护物资的准备情况,她随队搭乘凌晨航班出发,次日凌晨1:26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入驻金银潭医院前,医疗队在2天内做了一系列准备,包括接受一次又一次防护培训,了解医院病人收治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处境,明确分组排班、工作时间、查房制度等。 1月27日,医疗队正式进入病区工作。第一天上班的她,看到病区里情况不容乐观,29位病人大部分是上了呼吸机的重症病人,还有一名危重病人抢救无效死亡,压力和责任压在心头。在抗疫的日子里,她上过15小时的夜班,担心病人有情况发生,人生第一次戴着口罩睡觉。 身在抗疫一线,她不断感受着各方给予的关怀和温暖。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金银潭医院慰问一线医护人员。上海大后方也传递着关心和叮嘱。大家共同坚守在冰封雪飘的武汉,有自愿在凌晨接送医护人员司机师傅,有捐赠爱心雨伞的企业,还有始终坚持帮医护人员理发的Tony老师。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各方关心下,防护物资逐渐丰富,医疗设备不断完善,病人对上海医疗队的信任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为医疗队员们一次次注入动力,坚定他们抗疫战斗的决心。 患者的信任也是医护人员们工作的强大力量。 当她看到患者拿下氧气面罩,表达对医护人员的生日祝福,查琼芳被感动了。当读着一名患者写的诗《让我记住你的脸》时,查琼芳不禁落泪。 “不放弃救治任何人,哪怕只有一丝生机。”这是来自查琼芳内心的呐喊,也是全体医护人员的目标。 她慢慢看到了重症病房的春天来临,一名名患者相继康复出院,“90后”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让她看到祖国的希望,当地赠予医护人员“三八节”玫瑰花、上海送来的特色美食,她直言自己被“宠坏”了。 3月23日,武汉开始复工;3月24日,走过至暗时刻;3月25日,回家就在眼前,但也要站好每一班岗;3月26日,我们小组的病人清零啦……直到最后一篇日记,我们曾经为武汉“拼过命”。 查琼芳说,支援湖北的这段经历会让所有医疗队员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忘不了我们面向党旗,举起右手,庄严承诺;忘不了我们团结互助,奋不顾身,共克难关;忘不了我们心存感激,精心救治,竭尽全力。” 她在最后一篇日记里,还感谢了一位她背后的无名英雄——仁济医院党委宣传处袁蕙芸老师,“每天下班再忙再累,也会将我口述或记录的心里话一股脑儿扔给她,有的时候我有开心振奋的消息会与她一起分享,有的时候她会抚慰我焦虑的心情;当我困惑迷茫的时候,她会设身处地为我提供建议。”她这样写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为这本书作序时写了这样一句话。 陈国强表示,《查医生援鄂日记》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抗疫史料,也是一部难得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读物,记录了医护人员以及所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面对灾难、面对危险时表现出来的义不容辞和善良勇敢,并用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构筑起了巨大的中国力量。有了这种力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逾越不了的鸿沟。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