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王振杰:尽快释放人才红利优势与潜力

2023-06-05 10:56:08?作者:?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洪振威   我来说两句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呈现出城乡、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新常态。我们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新模式,引领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二者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能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新模式,引领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十字路口,并且呈现出城乡、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新常态。这一系列变化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的普遍现象,是人口与经济交织联动的产物。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是党中央把握我国人口发展新规律、新趋势,从人口发展工作实践出发到新实践再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新时代我国人口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和人口素质等基本情况,主动适应和引领人口发展的新常态,进一步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我国人口负增长主要是由生育率下降、出生数量减少,伴随老龄化加剧、人口死亡率上升引起的。但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依然明显,仍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突出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持续增加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以及经济增长效应仍然可观,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将持续发挥作用,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口红利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随着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减弱,经济增长减速也将必然发生。为克服人口红利减弱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我国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新型劳动力大军,塑造人才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区域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才红利资源,助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4%,主要健康指标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为我国14亿多人民带来人口健康红利。据相关部门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人,占比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我国人口健康红利还会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打下坚实基础:银发经济相关产业规模已经超5万亿元,但各类产业均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并未充分释放潜能,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发展这种经济模式须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与需求的转变进行调整。要聚焦银发经济中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整体不足、经营主体规模较小、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痛点难点,多策并举,不断扩大老年消费市场,使人口健康红利与银发经济潜力叠加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员 王振杰)

(责任编辑:武晓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