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1日
分享
第96期 平潭词明戏:雕栏玉砌“音”犹在
  • 林文远为记者表演词明戏。东南网记者张哲昊 摄
  • 词明戏所用木偶制作精巧,惟妙惟肖。江信恒 摄
  • 林文远(右一)与弟子排练剧目。江信恒 摄
  • 游客在坛南湾田美澳艺术驿站体验词明戏。江信恒摄

“蟠桃已熟,摘来献神仙……”上月2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在平潭苍海小学举行。小小的帷幕前,词明戏《偷桃》随着一阵热闹的锣鼓开场。只见4名艺人手指轻盈摆动,一具具木偶跃入戏台,配以声情并茂的演唱,灵动的身影牢牢锁住小观众的目光。

即使2007年被列入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词明戏也十多年难觅踪迹,濒临失传。直到2018年,词明戏第九代传人林文远复出传授技艺,竭力延续岚岛的这一文化血脉。

古老剧种“指”掌乾坤

林文远为记者表演词明戏。东南网记者张哲昊 摄

据介绍,词明戏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彼时,林文远的祖先——浙江余姚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迁居至平潭苍海村。他们将“弋阳腔”与当地曲艺结合,创作出不同的乡音土调,派生出“弋阳腔”词明戏,并在岚岛落地生根。

旧时的词明戏以真人扮演角色,“林家班”阵容强大、唱做齐整,有《薛仁贵征东》《许仙借伞》《金鸡岭》等剧目,留下在闽侯、长乐、福清等地表演的记载。至民国初年,时局动荡,戏班大都停锣息鼓,词明戏也由盛转衰。“林家班”亦渐趋衰落,遂改用提线木偶演出,缩减开支。

词明戏所用木偶制作精巧,惟妙惟肖。江信恒 摄

提线木偶考验艺人的“指尖功夫”。林文远说,一名成熟的词明戏艺人,需熟练运用提、摇、挑、勾等方法操纵木偶的14根系线,表演跑、跳、拂袖等动作。与别地的木偶戏不同,词明戏历史悠久,上承昆曲,其唱腔高亢清亮,曲调细腻婉转,念词多为北方语言词汇,讲究“词句唱明”,因此别具一格。又因为词明戏表演形式多为“前台干唱、后台帮腔”,节奏明快,演绎喜怒哀乐一气呵成,常常让观众拍案叫绝。

受京剧、闽剧的影响,词明戏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乐器除笛子、唢呐外,还有清鼓、大小锣等。“以前老艺人排练时锣鼓喧天,屋顶瓦片都能被震响,热闹极了。”即使回忆已久远,79岁的林文远仍时常沉浸其中。

重出“江湖”传承衣钵

词明戏表演。受访者供图

词明戏第九代传人中,林文远是唯一还在世的。自孩提时代起,他就向父亲林光铨拜师学艺,13岁首次登台。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民间戏曲迎来第一次大发展,在政策鼓励下,词明戏开拓演出市场,并发掘出46本词明戏剧本,相关部门还拨款资助戏班添置道具,改善艺人生活。可惜好景不长,因历史原因,词明戏演出受到极大冲击,大量木偶服装、道具以及资料被焚毁,加上老艺人相继谢世,包括林文远在内的不少艺人亦各奔东西,词明戏陷入长时间的停滞。

一直到2018年6月,酷爱乡音的平潭乡贤林心惠不忍词明戏就此失传,和金井片区苍海村的村干部共同组织筹划了第二届平潭“霞海文化节”暨首届“词明戏艺术节”。借此契机,林心惠等人“五顾茅庐”,动员林文远出山授艺,“重整”词明戏。

“一开始我内心十分抗拒,一来我已多年没有上台表演,难免力不从心;二来我见证了词明戏起落浮沉,不敢轻易重拾老本行。”经过漫长的心理建设,林文远最终“松了口”,答应重组戏班,并义务整理、发掘词明戏剧本。“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就要尽全力!”

词明戏后台表演。受访者供图

然而,“复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实际上,就是林氏家族里,对戏曲感兴趣的年轻人也寥寥无几。林文远的徒弟,是7名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中年人。

为“调教”弟子,他没少花心思。“大家都是零基础,剧本需根据角色调整,每一个唱段的节奏,都得找准‘卡点’。”演唱、乐器演奏、木偶操作……林文远将自己的舞台经验与专业知识倾囊相授,细心指导大家排练剧目,甚至对徒弟一对一辅导,常常练到晚上9点多才散场。

三个月后,第二届平潭“霞海文化节”暨首届“词明戏艺术节”如约而至,林文远亲自挂帅,与弟子们同台表演的词明戏传统剧目《八仙》博得满堂喝彩。

聊起这次“复出”,林文远仍难掩激动。“我们的表演让许多观众和游客惊叹,原来平潭还有这样的本土文化。后来,有研究戏曲的专家前来村里考察相关民俗文化,词明戏的社会知名度大增,大家的辛苦有了回报。”

亟待注入新生力量

林文远(右一)与弟子排练剧目。江信恒 摄

尽管有所转机,词明戏登台演出的机会依旧难觅,愿意学艺的年轻传人无从找寻。面对现实的难题,林文远有些着急,现有的弟子们年纪虽大,也只能尽快让他们挑大梁。在他看来,词明戏技艺自成一套,不易被掌握和学习,“但‘青年哥’别说唱了,听懂戏文都难”。加上没有市场,词明戏无法进行活态传承。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来,平潭当地政府已启动了词明戏保护行动,对词明戏传承人进行口述及表演录音录像以供研究。此外,相关部门推动成立非遗词明戏研究传习中心,积极推进词明戏进校园,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工作。

如何让这颗古老的文化“明珠”擦出现代光芒?今年,平潭创新“非遗+旅游”发展模式,推动词明戏入驻坛南湾田美澳艺术驿站,让更多游客现场体验词明戏的乐趣,促进非遗文化元素“活”起来。

此外,平潭综合实验区音乐家协会主席林爱淋醉心于词明戏的独特魅力,历时数年,走访全省各地,发掘并收集了一批有关词明戏的珍贵资料。

游客在坛南湾田美澳艺术驿站体验词明戏。江信恒摄

林爱淋透露,他已完成专著《词明戏概论》,将从历史、剧作、音乐等方面对词明戏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论述,方便读者了解词明戏的前世今生。这部专著整理记录了384个词明戏曲牌和锣鼓经,预计明年出版。“下一步我计划排演抗疫主题的词明戏作品,将传统戏曲与流行乐相融合,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吸引年轻人。”

对于词明戏的传承工作,林文远仍有些“不满足”。“保护传承词明戏,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各方努力下,现在才有了转机。但词明戏的重生,不仅需要市场化推广,更急需注入‘新鲜血液’,希望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供更多舞台,让年轻人跟上接棒。”他的言语中充满期待。(本网记者 张哲昊)

词明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旧时的词明戏以真人扮演角色。民国初年,时局动荡,词明戏由盛转衰,遂改用提线木偶演出,缩减开支。

2018年6月,乡贤林心惠和村干部组织筹划了“词明戏艺术节”,老艺人林文远出山教授族人技艺。在林文远的努力下,弟子们渐渐掌握了词明戏的要领,词明戏社会知名度大增。

如今,当地政府已启动词明戏保护行动,推动成立了非遗词明戏研究传习中心,积极推进词明戏进校园。平潭积极创新“非遗+旅游”发展模式,推动词明戏入驻坛南湾田美澳艺术驿站,让更多游客现场体验词明戏的乐趣,促进非遗文化“活”起来。

“保护传承词明戏,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词明戏的重生,不仅需要市场化推广,更急需注入‘新鲜血液’,希望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供更多舞台,让年轻人跟上接棒。”——林文远

记者 张哲昊
编辑 林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