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从全民诵读热看“中华诗城”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2019-02-20 11:0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外景地白帝城。 主办方供图 摄 中新网重庆2月15日电 题:从全民诵读热看“中华诗城”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者 高吕艳杏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拥有2330多年历史的重庆市奉节县,在春节期间,第二次以“文化名胜特别呈现”登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舞台,奉节凭借传统诗词文化底蕴,再度唤起奉节百姓对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掀起一场全民诵读热,积淀千年的文化自信得以“重拾、回归”。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被授予“中华诗城”称号的奉节究竟有何魅力,备受这档文化经典栏目的青睐? 图为《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现场。 主办方供图 摄 挖掘诗歌文化底蕴 保护万余首传世名篇 奉节县文化委主任潘万山介绍,作为“中华诗城”,奉节有着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这也是奉节诗词文化能够多次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原因。 千百年来,以李白、杜甫、刘禹锡、陆游、白居易、苏轼等为代表的骚人墨客纷至沓来,在奉节留下10000余首传世名篇,成为中国现存诗歌最多的县城。在2009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夔州诗全集》中,收录历代诗人742位,作品4464首,共9册。 “四个第一”是奉节诗词的代表,享誉中外。李白的“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杜甫的“天下第一律诗”《登高》、刘禹锡的“天下第一情诗”《竹枝词二首》(其一)、康熙皇帝的“天下第一景诗”《六言诗·赐傅作楫》,都成了千古绝唱。 2017年10月,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奉节县“中华诗城”称号。据悉,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被授予“诗城”称号的城市。 图为五年级选手程奕婷参与《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主办方供图 摄 诗词是历史留给奉节最深刻的烙印。现代知名诗人贺敬之曾评价奉节诗词文化:“中国是诗的国度,奉节是诗的故园”。 传承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 五年级选手程奕婷是此次参与《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诗词比拼的奉节选手之一,经此役后,她的诗词储备量已达600首。她说:“我从1岁多就开始背诗了,每天要背诵3首诗词,并且会将一些诗词改编成歌曲吟唱。学习诗歌不光是单纯的背诵,还应该运用到生活中进行传承。” 在奉节中小学生们课堂上用的《夔州文化乡土教材》,40余首通俗易懂的夔州诗词编排在册。奉节县教育委员会主任陈绪安称,学生们可从某首诗歌出发,学习诗歌赏析、诵读、吟唱及汉字听写。目前,奉节县所有中小学校已成立了诗歌兴趣小组或社团组织,组建了少儿诗词学会。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高涨。 “第一律诗、第一情诗,它的诞生地都在奉节,但是很多人只知道诗作,而不知道奉节这个地方。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中的诗歌底蕴挖掘出来。”重庆市奉节县县长祁美文此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传承诗词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还要发动全民参与,培育全民诗书情怀。 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既传承下去也“活起来”,是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课题。祁美文称,当地通过举办诗词大赛、国际诗歌节、诗歌六进(即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院坝、进企业、进景区)等活动,以期让文化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扎根群众心底,力求让“诗词”浸润人心。 对奉节人来说,诗词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记者在奉节县探访发现,自诗教活动广泛开展以来,随处可以看见诗人的塑像、诗词的题刻,随处可以听见咏诗、唱诗的声音,就连广场舞也跳起了《竹枝词》。 当冷僻的诗词从书本中苏醒过来,积淀千年的文化自信得以显现。潘万山称,《中国诗词大会》引起诗词热是一个好现象,它让大众都参与到诗词文化的发扬中来。当前,奉节进一步发掘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向全世界展示奉节诗词文化,以诗歌节会为平台、以诗词文化为媒介,助推奉节冲出夔门,走向世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