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首页 > 党政网群 > 福建记协 > 正文

对话人民网武汉战"疫"人:“我的城就是我的家”

2020-04-13 15:29:28?人民网-传媒频道?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王姗菲 王姗菲  

编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湖北(武汉)是主战场。疫情汹汹,“抛”下五个多月的女儿也要回到一线的郭婷婷,高烧中就医看病时还不忘采访任务的周雯,反复沟通、几经辗转才能返回武汉的张婵……人民网湖北频道的3位战“疫”女记者,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她们的身影,其实也是人民网湖北频道所有采编人员投身报道的真实写照。

近日,我们对话郭婷婷、周雯、张婵,听听她们的抗“疫”故事。

郭婷婷在武昌区隔离点采访

郭婷婷在采访为方舱医院捐赠物资的志愿者

湖北频道郭婷婷:记者要有追求真相的执着,迎难而上的勇气

疫情暴发前,郭婷婷本已离开武汉。“封城”后,她将五个多月的女儿“丢”在老家,与同是媒体人的丈夫一道“逆行”回汉,并采写《返汉纪行,人民网记者亲历》记录回武汉的全过程。第二天,她就前往同济医院,采访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专家组组长赵建平。疫情期间,她的足迹遍布医院、社区、超市、药店、方舱等地,正如她自己所说“记者就是要有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甘于吃苦的精神,宽容善良的情怀,迎难而上的勇气。”

Q1:哪天开始投入疫情一线的报道?都去了哪些地方?

郭婷婷:武汉疫情暴发前,我刚休完产假回来上班。由于前期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1月22日,按照单位原定计划,带着“新春走基层”的采访任务回到老家襄阳。没想到从回家那刻起,形势急转而下,1月23日,武汉“封城”。

“在哪里都能参加报道。”坚定这一信念后,我开始在后方积极联系各新闻口线,电话采访,了解最新信息,并负责对前方疫情报道稿件进行统筹整合。仅1月22日-1月23日就采写了《实况武汉:武汉“封城”首日 恐慌逐渐平息 阻击疫情让谣言走开》《武汉全面“备战” 公共交通停运 离汉通道关闭 部分超市货架被抢空》等19篇稿件。1月24日,采写《武汉大量发热病人入院难 发热门诊或成感染聚集地》《武汉疫情集中爆发引发舆论反思》两篇内参。

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看到采访部的小伙伴们奋战在一钱,我按捺不住内心想回去的冲动。虽然领导劝说,“你的孩子还小,暂时可以先不回来,留在后方统筹稿件就好。”但我还是决定,要回去到一线,和同事们战斗在一起。1月28日,冲破封锁,“逆行”回汉投入一线报道。

在疫情期间,我探访过隔离点,去过方舱医院、应急救援仓库,进过同济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三医院,也进过省妇幼的产科。

Q2:坚持到一线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郭婷婷:我的丈夫刘骞是湖北广播电视台一名记者,疫情发生后,他也一直在后方忙着工作,我们两人决定一同“逆行”回汉到一线参加报道。

当时,我的女儿才五个多月,正是嗷嗷待哺的时候。如果我要回武汉,只能给孩子强行断奶,但当我们提出要回去时,父母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让我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他们照顾。身为老党员,他们深刻明白女儿身为记者的使命和责任。

我的父亲还给我写了一首诗:

小女提前返汉赴采访一线

回眸一顾向东南,义在心头责在肩。

囡宝怎知分别苦,口衔奶嘴梦酣然。

使命家庭难两全,思襄挂汉对潸然。

愧儿最是伤心处,断乳嗷嗷半岁前。

儿行千里母担忧,囡托娘家母更愁。

每借视频通问讯,各怜爱女泪交流。

1月28日,拿着单位出具的一份电子版公函作为“路条”,我和丈夫毅然决然带着家里仅剩的两个N95口罩出发,闯关杀回了武汉。由于黄冈疫情严峻,丈夫被派到黄冈一线采访,一家人分隔三地。每天晚上,我们夫妻两人都会通过电话交流采访心得,互报平安,互相鼓励。

Q3:采访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郭婷婷:在前期的密集报道中,各大媒体都将主要目光放在了一线医护人员身上。很多一线志愿者和服务人员默默的奉献,没有被关注到。这个期间,我不断采访报道城管、环卫、社区工作者等在基层顽强“抗疫”的身影,报道他们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家距离汉阳国博方舱非常近,也就一站路的距离。2月6日,国博方舱抢建当天,我跑到方舱去蹲守采访。刚好遇到汉阳区城管委公厕管理站将紧急采购的42座水冲式移动公厕拉过来安放、调试。1000病患,42座公厕,为了保障使用中不出问题,他们组织了36名志愿者,在现场保洁、维修。方舱运行几天后,就接到他们传来的消息,“厕所堵了修不好,今天老朱戴手套,直接用手去清掏淤堵了。”

老朱就是公厕管理站的清掏班长朱忠桥,还有三个月就要退休了,他本来可以平稳等待退休,没想到一场疫情把他推到了最前线。在方舱医院公厕发生堵塞无法解决时,这位快要退休的清掏员情急之下用手疏捞,解决了患者如厕问题,自己却因此被隔离观察。老朱说,“隔离结束,如果需要我,我还是会回到岗位。”

老朱只是无数一线工作人员中的一个。要知道,仅在武汉就有1371名环卫工人,进入139家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隔离点,承担保洁、消杀和服务工作。正是有无数个“老朱”默默奉献,才保障了医院,甚至城市的正常运行。

武汉早期医疗物资匮乏,我曾前往省慈善总会应急救援仓库采访。当我赶到这个仓库时,发现偏僻到连公路都没有了,只有泥巴地上压出的一条通道。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175名奋战的志愿者,一天工作16个小时,有时候能干20个小时,累了就摊张纸壳子睡在地上。因为没有热水,很多人十来天没有换过衣服洗过澡了。但他们做到了将数十万件的货物及时运转和发放,最快两小时送达战“疫”一线。

就在我采访十多天后,其中一名志愿者许鹏,在从山东押送防疫物资前往武汉时,在梁山县境内遭遇车祸去世。一个为武汉防疫争分夺秒的汉子,就这样匆匆走了,留给家人和队友的是无尽的伤痛。

硚口区分局利济派出所吴涌因公殉职用使命书写担当,当采访他的家人妻子和同事时,两人最后的聊天记录让我泪奔。后来,采写的《“我们多一分辛苦,群众就多一分安宁”》在人民日报上署名刊发。吴涌也被评为首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牺牲的烈士。

“他们带给我的震撼是触及心灵的。和他们相比太少,我做的真的不算什么。”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能够更多得报道出这些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人们。

Q4:身处疫情中心,会害怕吗?有没有哪一刻觉得特别担心呢?

郭婷婷:在武汉一线投参加报道的第二天,我就前往同济医院采访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专家组组长赵建平。当时武汉防护物资极度缺乏,总网支援的物资也还没有寄到。只有一个普通N95口罩,还是带呼吸阀的。看到现场有的媒体同行身着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全副武装,这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病毒的可怕。

武汉集中隔离点运行首日,我去亲探了武昌、汉阳两家隔离点。那里还是相当危险的,其中一家隔离点,35名集中观察者中,有29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症状,被转诊到医院。第一次穿上了全套隔离服,被消了三次毒才来到了楼上隔离房。当时内心还是有点恐惧的,但我克服了恐惧,对隔离点的运行进行了全面探访。

还有一次,媒体宣传组一位负责接送记者的司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有不少记者坐过他的车,为此,前方报道组对记者进行了紧急排查,安排全体记者都进行了核酸检测。

Q5:经过此次疫情,您对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人民,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郭婷婷: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让我看到了武汉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识大体顾大局、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

51岁的武汉民警吴涌牺牲前几天对同事说:“我们多一分辛苦,群众就多一分安宁。”汉阳区隔离点的医生易海涛回复患者:“你不用记得我的名字,我们都是医务人员,这是医务工作者该做的。” 抢建方舱的城管队员赵飞说,“我们不顶上,谁顶上。”应急仓库的志愿者李群说:“疫情不退,我们不回。”网红咖啡店Wakanda的伊朗咖啡师西纳说,“武汉人民曾给予我很多帮助,现在是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他们。”

我想起来,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武汉这场人民战“疫”,也一定会依靠群众而最终获胜。

这些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是这个社会的光和温暖。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萤火汇聚成星河。

Q6:这次一线报道,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郭婷婷:深入一线全力投身抗击疫情的宣传报道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伟大斗争中,我亲眼看到很多媒体同仁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记者,我们应当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者,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国家、为集体、为人民做出更多的奉献。

Q7:疫情平复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郭婷婷:疫情平复后,我最想摘下口罩,自由呼吸新鲜空气。带着孩子愉快地去东湖绿道、汉口江滩玩耍。还想品尝武汉的各种美味,体验武汉久违的烟火气。

Q8:经过此次战疫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郭婷婷:SARS暴发时,我正在北京上学,经历过非典全过程。汶川地震时,我已经是一名记者,参加了地震的全程报道。这次遇到新冠肺炎,从心态上,我已经比较成熟,对这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和应对也比较有经验。这对我的采访工作非常有意义。让我面对重大疫情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帮助我战胜恐惧,全情投入采访。

记者就是要有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甘于吃苦的精神,宽容善良的情怀,迎难而上的勇气。

作为记者,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却感觉对不起家人。离开年幼的女儿两个多月,每天只能通过视频来看看孩子。但是义在心头责在肩,使命家庭难两全,特殊时期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次报道中也有遗憾。对于新闻手段的创新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在编辑手段和新媒体融合作品上,应有所创新,增加可视化编辑等手段,以使新闻得到更好的传播。

今后,如果再遇到重大采访,我也一定在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岗位上带头冲锋,与大家一起做出更好的报道。

周雯

湖北频道周雯:记者也是战士,我们不能缺席

1月23日前后,周雯连续数天高烧不退,去医院看病时,她不忘记者的职责,克服身体不适,用笔和镜头记录了《凌晨两点的武汉发热门诊》。周雯在家隔离期间,仍带病坚持工作。病愈后第一时间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实地探访医院、社区、超市等,采写了一个个平凡的英雄人物,记录“封城”状态下最真实的武汉。

Q1:哪天开始投入疫情一线的报道?都去了哪些地方?

周雯:从武汉报道出有“不明原因肺炎”时,我们就开始密切关注和报道跟进。1月23日,我突然连续数天高烧不退,去医院看病时,用笔和镜头记录了《凌晨两点的武汉发热门诊》,第一时间完成稿件和vlog视频,稿件刊发后多家媒体纷纷转发,今日头条等平台在首页头条导读。

在家隔离期间,仍坚持带病工作,一方面做好策划协调等工作,另一方面克服困难,在有限条件下,通过电话采访等方式,采写了一批内容详实、有深度有温度的稿件。

作为党员、作为部门负责人,以身作则,病愈后第一时间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加入到外采行列。克服困难,实地探访医院、社区、超市、火车站等地,采访了一个个平凡的英雄人物,记录“封城”状态下最真实的武汉,刊发了一系列调查类、探访式的深度报道。

武汉“病”了,作为媒体人,作为武汉人,我能做的就是用报道守护她,记录下真实的武汉。

Q2:坚持到一线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周雯:因为疫情初期有过发热,好转后,得知我要投入一线战斗时,家人还是有担忧。老人担心我抵抗力不好,容易传染。但我作为采访部负责人,不能以身作则,投入紧张的战斗,确实坐立难安。他们还是能理解我的工作,只是叮嘱一定加强防护。记者也是战士,那么多医护人员都不畏生死,救死扶伤,我们更不能缺席。

Q3:采访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周雯:在采访中,时常被感动着,平凡岗位上不凡的“英雄”也鼓舞着我们前行。冲锋在前的白衣天使无私无畏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坚定着大家战胜病魔的信心。为了让他们安心上战场,不少市民纷纷行动,贡献一己之力。有武汉菜农自发给医疗队送菜,有咖啡店为医护人员免费送去一杯杯“武汉拿铁”……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曾经采访一个武汉19岁的大学生。“武汉伢,不服周。”俞天阳将这六个字写在了隔离衣上。从决定去做志愿者,到抵达方舱报道,他只用了半天时间。2月15日武汉正好下大雪,他清理了个书包,从家里骑了三小时自行车就去了。“只有爷爷奶奶留在家中没人照顾,感觉自己挺自私的。”武汉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后,俞天阳最担心的就是家中的老人。他跟社区电话沟通说明情况后,“社区的工作人员一直宽慰我让我放心,还多次给老人买药送菜。”

“我在这里照顾方舱的病人,社区的人帮我照顾家中的爷爷奶奶,大家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武汉就能战胜一切困难。”采访时,当这个只有19岁的学生说出这番话时,我肃然起敬。俞天阳来方舱后,闲下来时会随手写日记,他取名叫“舱间岁月”。开篇他写道“这有可能是我留给别人看的最后几篇文章了”,看了让人为之动容。

病毒肆虐,大家都会害怕。但仍然有那么多“逆行”的人,他们坚守岗位,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了城市的正常运转,微光相凝,汇聚着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Q4:身处疫情中心,会害怕吗?有没有哪一刻觉得特别担心呢?

周雯:其实经历的时候,还没觉得害怕,但事后想想,还是有些后怕。武汉刚“封城”时,大年三十,我凌晨两点探访发热门诊时,看到排着长队等待就医的病人,看到患者疲惫的样子,我真切感受到武汉“病”了。当时对病毒都没有全面认知,也不清楚传染性到底有多强,我发烧刚好,孩子也病了,那时真的害怕了。

当时武汉医疗资源非常紧缺,如果我和孩子都真的“中标”,可能面临没有床位。每天网络上都有很多各个渠道刊发的求救,有病无法医治的帖子。作为母亲,我担心孩子,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也为没有能力帮助这些困境中的同胞而苦恼。所幸,我和孩子都好了,越来越多的床位开放,应收尽收,让患者都得到了医治。

Q5:经过此次疫情,您对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人民,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周雯:我是武汉人,生活家庭都在此。都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其实,我们都不想当英雄,只是我们热爱这座城市,热爱生活,我们武汉人“不服周”,不愿意向困难低头。大灾大难面前,武汉人总是能坚强乐观地面对,用勇气和拼搏战胜困难。

我爸爸有散步的习惯,是下雨打着伞也要出门溜的“倔老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两个多月没出门。有次看到他微信步数有8000多步,还以为他没忍住外出遛弯了,结果一问他说和几个老年人朋友在微信步数里“暗自较劲”,每天拿着手机在家里走路,看谁的步数多。即便宅在家,武汉人也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法子,让生活过得充实一点。

当百万武汉人自发约定在晚八点开窗齐唱国歌时,我所住的小区如期响起了歌声,从微弱到铿锵有力,是武汉人战胜病魔的精气神。

习惯了武汉热热闹闹的样子,每次驾车行驶在空荡荡的街道,心里总五味杂陈。这里有“脏乱差”的烧烤小摊,有夏天弥漫满身汗味的地铁,有路边武汉“嫂子”扯着嗓子站在街边嚷嚷……但这些热闹,在当下着实让人想念。当城市静下来,看着寂静的武汉,突然发现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原来这么的美丽。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一年四季景色不重样的东湖绿道,当然最美还是春日里武大的樱花,经常堵车的长江大桥,在夜里的华灯下,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卷。

Q6:这次一线报道,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周雯:在这一场全民战“疫”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每个在不同战场上的士兵,都在尽职尽责贡献一己之力。对媒体工作者,同样是场大考。在战疫报道中,深切体会到了作为中央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澄清谬误,记录历史,还原真相,以最接近事实的文字,记录真实的武汉。

被全世界关注的武汉,每天有太多的“重磅”新闻发生,频道人员有限,我们到底需要报道什么,什么是重点,也考验着记者对新闻的把握能力。作为部门负责人怎么统筹协调好报道,也成为对我的“大考”,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作为“传统”的文字记者,拍视频、vlog,剪辑视频,做抖音等,这些都是以前基本没去尝试的事情,这次也“被迫”上手。当下,再生动的文字描述也不如视频直观,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用手机拍摄画面,并尝试着自己剪辑视频,对今后如何更好利用互联网表达语言有了更深的认识。

Q7:疫情平复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周雯:最想休假,带着一家老小去海边度假,放空自己。

Q8:经过此次战疫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周雯:作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时代赋予了我们职责和使命,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也因为这场“大考”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当看到有患者通过人民网发布的平台登记、收治进医院时,当听到报道过的农村养殖户面临家禽饲料“断粮”问题有所缓解时,当群众后续遇到问题还会主动联系时……这些信任与认可,鼓舞着我继续努力,也更加热爱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

张婵

湖北频道张婵:正能量报道让武汉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春节期间,张婵曾多次申请返回武汉参与疫情报道,并终于在1月30日辗转回到武汉,开始与同事们一起战斗。张婵主动联系武昌方舱医院,希望前去采访,之后在方舱医院他们采访到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深深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艰辛。他们还通过人民视频进行实时网络直播,还原了最真实的方舱生活。除本职工作外,疫情期间,张婵还做过社区志愿者,为所在小区居民买菜送菜;为火神山雷神山建设募集过物资……

Q1:哪天开始投入疫情一线的报道?都去了哪些地方?

张婵:1月30日从洪湖返回武汉投入一线报道,去了雷神山、火神山、四类人员隔离点、武昌方舱医院、 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昌区疾控中心等地方采访。

Q2:坚持到一线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张婵:返汉之后,父母每天至少4个电话,反复叮嘱我不要出门。每次外出采访都不敢接他们电话,怕被听出我在外面。2月21日,我进入武昌方舱医院,父母从网上看到了直播,之后,每次查岗不打电话了,直接微信语音。

Q3:采访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张婵:最感动的是,在方舱医院仍然能为了理想静心学习的一名高三女孩。2月21日在武昌方舱医院采访时,遇见一个高三女生巧巧(化名),一名高三应届毕业生。2月21日是她住进方舱的第一天,19岁的她出乎意料地淡定从容。课桌里塞着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料,床头贴着刚刚制定的学习计划表,上面写着每天的学习计划。见到巧巧的时候,她正坐在桌边认真做试卷,“这些天已经落下了很多功课,我得抓紧时间补上。”

巧巧告诉我,她21日上午刚进方舱,隔壁床的姐姐就带她熟悉环境,还有一位叔叔教她连接WiFi上网课,看到她学习,病友们会自觉降低音量,“这里的气氛很好,他们让我觉得我被世界保护着。”

这场疫情中,巧巧一家人都深受影响,父母感染确诊后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治疗,弟弟成为密切接触者在酒店隔离,而她独自一人住在武昌方舱医院。我问她一个人住在这里怕不怕。她说:“怕,当然怕,但我已经很幸运了,我不能被病毒打倒,我还要继续为我的理想奋斗。”巧巧的理想是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像她班主任那样的优秀老师。

Q4:经过此次疫情,您对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人民,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张婵:我在武汉生活了7年,虽然也在吐槽它修不完的路、堵到怀疑人生的交通,却也着迷于它的江湖气和烟火气。从没想过一个活色生香的城市会变得这样冷清灰白。这场疫情,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城市,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武汉人的乐观坚强。

方舱刚刚建起时,住进去的患者都很忐忑,担心条件太差,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但很快大家开始适应了方舱生活。乐观的武汉人幽默自嘲:“这以前还得买票进来,现在不用钱还管吃管喝让你住个够。”“看,今天的菜还有甲鱼。”有人开始在方舱跳起了广场舞、有人在方舱打起太极、有人在练瑜伽、有人将每天的方舱日常制作成小视频......没有愁云惨淡,一切井然有序,疫情没有打倒他们,所有人都在认真生活着,任何灾难都无法抵挡生命的蓬勃。

Q5:这次一线报道,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张婵:最大的感触是看到了无数平凡人都在为抗击疫情竭尽自己所能,在生死线上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为社区居民买菜买药的志愿者、为城市交通摆渡的志愿者车队……每个人都在为这座城市“重启”尽一份自己的一份力。黑暗中长明的悬灯熄了,还会有千千万万的萤火冒出,与你一同渡过这夜。

Q6:疫情平复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张婵:最想做的事是摘下口罩,和好朋友们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吃顿火锅,排队叫号也愿意。

Q7:经过此次战疫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张婵:作为媒体工作者,虽然不能像专业医护一样从死神手里挽救生命,但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能让市民第一时间得到安抚,缓解他们的焦虑恐慌,正能量的报道让久处阴霾的武汉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这次疫情大概是我人生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我很幸运地见证这座城市一点一点恢复往日的鲜活色彩。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