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回眸
www.fjnet.cn?2009-09-08?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新中国60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甲子”纪元。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历史经验如此,新中国60年的历史经验,从根本上说,也是如此。60年的伟大成就,说到底,就是以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这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历史进程的视角来看这四条基本经验。

  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

  从新中国60年历史来看,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反右派斗争前,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总体上是清醒的、正确的。1957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0年间,犯“左”的错误时是不清醒、不正确的。“文革”的指导思想则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年”,不仅清醒、正确,而且有创造性发展。从总结历史经验角度言,新中国60年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主要有三条:

  其一,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归结为“实事求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第二次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页)还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语破的,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其二,强调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毛泽东在延安提出“实事求是”时,就是针对教条主义的。他要求全党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新中国成立后,他明确提出“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要破除迷信”。(《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30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突出地表现在被称之解放思想的两个宣言书中。一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否则现代化事业没有希望。二是在南方谈话中,破除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迷信,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除思想障碍。江泽民、胡锦涛在新时期新阶段一再号召全党: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大胆探索,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些思想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重要作用。

  其三,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和科学的进步,进行理论创新,强调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和科学进步,进行理论创新,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上世纪60年代初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末指出:世界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在十六大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迫切要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胡锦涛在去年底讲话指出: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强调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又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当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

  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相当长时间不完全清楚。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认为社会主义至少有五大要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邓小平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另一方面,“确实犯过不少错误,包括严重的错误,其间几经折腾,使人民受到了不少损失”。总结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6页;第3卷第137页,第116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继承过去的历史经验,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有一系列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其中最具创造性的有四条:

  首先,“什么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归根结底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没有完全搞清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始,邓小平就在思索这个问题,后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个界定纠正了过去长期的偏颇思维定势,特别是忽视生产力的错误观念,为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地回答。

  第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包括没有认识到我们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说:过去犯“左”的错误,就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页)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就在考虑我国的历史方位,重新认识基本国情。1981年的《历史决议》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党的十三大,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江泽民在十五大进一步丰富了这个理论的内涵。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创造性回答。

  第三,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条主要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基本路线的思想因子,在改革开放前已经有了,但不可能有明确的和整体性的认识。改革开放后,十三大对党的基本路线首次作了概括,称为我们党的主要经验。此后,邓小平、江泽民都不断强调它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在十七大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第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具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从实践层面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的对内改革和兴办经济特区推进的对外开放,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实践基础。从理论层面说,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探索它作了重要理论准备。就邓小平而言,自改革开放始他就在研究,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在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并且要求社会主义应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此后,十四大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1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为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活力。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