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国学不是一国之学
www.fjsen.com?2009-11-26 09:39? 王建新?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中国正向世界大国的行列迈进,经济文化的多元发展是基础,也是方向。国学自成一体,但不能代表中国所有文化传承,更不能将其意识形态化,助长大民族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思潮。

近日,清华大学国学院的成立将不断升温的国学热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欧美日本的汉学家们纷纷致电庆贺,国内学界和主流舆论也是一片赞扬。支持者们的理由似乎很充分,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学术思想的根基、民族自信的源泉,必须弘扬。然而,毕竟还有部分学者和媒体在冷眼观望,认为目前国学的发展取向不良,与权势、财富及复古意识形态结合太紧密,不利于培植兼容的文化精神和独立的学术思想。争论沸沸扬扬,普通百姓则云里雾里。

其实,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是一个研究中国自古至今以汉字文明为基础形成的学术思想及传统文化的人文社科领域,其存在正当合理,发展也势在必行。而国学热所追捧的国学,大多数场合是内涵和外延都被片面扩大的“国学”,常常有被等同于当代中国之学的趋势。这就与国体、政体不符,容易误导,引起基于语言文化、历史传承差异的国民认同危机。这种思潮若与冒进的文化政策结合,则危害更大,会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建构及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这种“国学”与近现代意义的国学之区别,以及近现代意义的国学之再定位,都是要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政治,全面剖析的重大问题。

有学者考证,国学一语始于周朝,意为国家设立的学校。时至清末民初,在梁启超、章太炎、黄遵宪、胡适等大师们的提倡和推动下,近现代意义上的、作为研究我国固有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国学逐渐形成。但不可否认,在强烈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国学先驱者们有强烈的复振传统文化、恢复民族自信、建设新型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在他们的理论视野中,建构国家的整体意识形态需要一个文化核心,而国学恰当其任。因此,他们所提倡的国学较多强调核心的建构,较少关注周边的多样。国外学界提狭义的汉学,从历史渊源上讲有其合理一面,但却不符合目前中国国情。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形势要求我们合理界定国学的内涵和外延,并在适当范围加以使用。根据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民族走廊理论,中华文明由中原、东北、东南、云贵、川藏、西北等六大不同文化板块构成。创造了汉字文明的中原板块是核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西北、藏彝和南岭三条民族走廊与周边地区民族拉锯融合,形成一个整体。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现行政治体制,也是目前形势下的政治定势。国家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统一,绝不应该理解为对文化多元的否认。国学自成一体,但不能代表中国所有文化传承。

与国学热相呼应,国内目前正兴起一种可称为“国族”热的学术思潮。它政治上幼稚附庸,文化上苟且主流,或称为左翼鹰派,但实质为盲目冒进。在一些国学热的主流地区,教授先导,学生紧跟。捧国语、穿汉服、观国花、背诗经、讲论语、办国学班、百家讲坛等各种活动目不暇接,硬生生把国学热推向了高潮。许多学者、知识分子甚至政府官员受其感染,呼应参与,乐得分一杯羹。于是,就引导出一些纵深的、或者说应运而生的政治问题。一些学者公开提出,中国既然有国学,其载体应该是国族,还应有国语、国服、国花等一系列国字号文化事项的建构;中国已经走出了多元文化,正在迈向一体化时代。孰不知,只要有机会多走几个地方、多了解了解,就会感到这种言论和思潮能引起不必要的不安和恐慌。

中国正向世界大国的行列迈进,经济文化的多元发展是基础,也是方向。苏联解体与其僵硬的语言文化政策直接相关,欧美的成功在于多元文化间的妥协和融合,单一国体的日本也开始强调多元,而中国政府60年的成功正在于不提倡发展单一文化体系。国学是一个学科,而不是一国之学,更不能将其意识形态化,助长大民族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思潮。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