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文化建设中的三个基础性问题
www.fjsen.com?2010-04-27 10:00? 傅 华?来源:红旗文稿    我来说两句

文化与经济

长期以来,文化与经济有着不解之缘,两者之间的互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化作为背景自然地或被动地作用于经济。特定的国民心理积淀、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等一系列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它们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同时又是既定的,自发的。《史记·货殖列传》曾描述了各地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齐国“其俗宽缓阔达,有先王遗风”,邹鲁“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地小人众,俭啬”,燕赵“丈夫相聚游戏”,“女子游媚富贵”,“轻浮放浪,不事农商”……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换言之,经济活动总是程度不同地接受来自背景的力量。

第二阶段,文化作为手段或商品主动作用于经济,如企业文化、商品文化等。企业文化是一种直接出于经济目的的文化改造和移植。企业管理者在法人治理权限内对企业实现文化创新、移植、嫁接,推行适合本企业目标和特点的文化因素,从而激励、凝聚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商品文化,狭义而言,是商品生产、交换过程中凝结在商品与劳务之中的人文价值,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人本精神、审美素质、民族特征,继而物化或人格化于商品和劳务之中,并随着商品的交换而让渡给消费者。商品文化是由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对于商品和劳务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企业文化、商品文化逐渐弱化了经济发展对文化背景的依赖程度,并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第三阶段,文化需求的满足成为经济繁荣的前提。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文化便主宰需求。人们不仅主动地购置文化商品,如看戏、看电视、逛书店、演唱卡拉OK等,而且对商品、服务、环境、管理等也萌生了更多的文化诉求。他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文化需求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一切选择的逻辑起点。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一切财富都凝结着文化价值。

第四阶段,经济成果更多地转化为文化成果。当“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普遍价值时,传统的文化为经济发展蓄势、增值的惯性思维将遭遇革命。无论是在审美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消费者的趣味都更加专注于对象的文化元素和符号,通过这些,他们获取审美愉悦、精神满足,并且确认身份,表达趣味,展示境界。文化不仅可以以“文化商品”、“商品文化”的形式唤起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必须以公共物品的身份在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去服务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他们的娱乐、抒情、审美、学习提供丰富的载体,因而政府必须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经济反哺文化,经济成果向文化成果转换,而远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耐人寻味的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而展示的;而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又成为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推动力量。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模式在科学发展的语境中被具体表达为二者互为条件、手段和目的。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背景、手段和内在动力,同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单独或与商品的实用价值一起满足着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经济活动为文化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丰富了文化传播的载体并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新的契机和渠道。由于需求的诱导,经济活动本身也逐渐具有了文化的气质和特征。一句话,当文化为满足需求而进入经济生活时,经济就自然地拥有了一种文化品格。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