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按照发展的不同动力因素,经济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类型,一是要素驱动的经济,二是投资驱动的经济,三是创新驱动的经济。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再到创新驱动,反映了经济、社会的“质”的变迁或进化。
自2001年以来,我省实行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大力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资本集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而且我省在国内外分工格局中总体“定格”在低端产业或产业链的低端。马克思说:“以什么方式加入生产,就以什么方式加入分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科技能力的竞争。如果我们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势必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说过,“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这些年,我省之所以能够在连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省上下始终坚持把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抓手和主要推动力。我省提出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增量问题,通过增量带动总量;二是结构问题,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发展方式转变。大量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投入的产出效益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投入数量,一个是投入效益。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不仅要重视资源的投入,更主要的是应遵循产业结构的内在规律,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项目发展战略,才能达到聚产业、聚资金、聚财源的目标,实现经济总量大扩张和效益大提高。反之,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那么大量资本和劳动投入的效率就低,严重降低资源配置的效果,即使短期的高增长也只能昙花一现,最终会因结构制约而不能长期持续下去。
根据新增长理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制度和技术五大因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这两个创新变量作用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将促进效率的提高,并使经济总量的产出加大。因此,我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应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鼓励外资项目加强零部件、原材料的本地化配套;以国家级和若干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200强企业来赣投资,设立生产基地、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带动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结合我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性、资源性产业和支柱产业、优势企业集中,积极组建一批具有自主皇冠体育投注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实施“人才兴赣”战略和“六个一工程”,全面推动江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模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坚持把“富民”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与消费共同拉动的。马克思指出,居民消费规模决定投资规模,投资规模决定生产规模。这就是说,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其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使自身更加幸福,即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本身要求优化配置资源,而物质资源主要通过人力资源来发挥作用,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关键又在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
“治国必先富民。”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个著名的论断:一个社会只有放手让每个人富裕起来,它本身的繁荣才有保证。显然,斯密的“国富论”,实质上是“民富论”。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今天,“富民”既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根本体现,也是保证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与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发展经济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加强社会建设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机统一起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把项目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加快我省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步伐;把扩大农村需求与拉动内需有机统一起来,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保持惠农政策的连续性,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