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近代闽江流域发展模式再思考
www.fjsen.com?2011-05-11 17:30? 水海刚?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二、从发展模式到发展障碍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农业产品积累资金,进而启动产业改良、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的先例不胜枚举,从发展模式上看,近代闽江流域似乎是选择了这一路径,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就资金而言,首先,特产贸易当然可以获得大量资金,但近代闽江流域的特产赢利没有转化为产业改良、升级的资金,原因首先在于经营流域特产贸易的商人多为福州商人和流域外商人,因而由贸易带来的财富多数为这些商人所有并转移,产地民众获之甚少。其次,商人资本再投资少,其阻碍因素多来自区域社会环境的约束。总的看来,近代以来的闽省政局更迭频仍,使得各地社会治安情况恶化,土匪横行,这给闽江流域新式工业的投资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时人称“新式工业之盛衰,胥视资金之多寡,本期以来,闽省政局多故,投机事业,因鲜保障,遂趋减少”(《闽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再次,除了本地资本外,外来资本少也是无法实现产业改良、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外国资本以外,近代闽江流域甚至福建省赖以依靠的外资多为侨资,然而据统计,1871-1949年福建华侨投资福州户数仅为30家,投资额为6828925元,仅占全省华侨投资总额的4.9%,流域其他各地如南平、永安、古田、闽清、福清、德化等地的华侨投资规模则更为弱小,近代以福州为代表的闽江流域对华侨资金的吸引力显然不够。这样,在产业无法改良和升级的情况下,在资源消耗型的土特产品输出贸易衰落后,区域的发展状况也就每况愈下了。

近代闽江流域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决定了港口城市的重要地位,换言之,港口及其城市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实是区域发展的关键。然而综观近代福州港,其特征则是“港不兴”,福州港的船只进出口数及货物吞吐量始终处于较小的规模,据调查,20世纪初的十几年里,福州港进出的汽船数常年均在520余只,载重量只有50余万吨。与“港不兴”相对应的是“城不兴”。福州口岸城市及新式产业的发展也相应呈现出孱弱的状况,其对腹地经济的带动力也呈严重不足的局面,导致口岸对腹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力以及技术支持严重不够。因此虽然有了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及区域中心城市,近代闽江流域的发展模式仍囿于腹地对中心城市的支撑,中心城市及其他地区城市未能在区域发展中成功发挥其应有功能。

三、反思:区域性特征的影响

综上所述,近代闽江流域的区域性特征突出表现为福州港及城市对上游特产品产出地支撑力度的不足。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第一,港口城市的功能。福州作为近代闽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依托流域腹地贸易而兴,但也可将流域的兴起视为福州港口城市功能的辐射影响所致。因此,港口功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辐射力;同时,港口城市功能的完善实际也意味着区域向更大外部空间的开放,从而促使区域的外向性发展。

第二,城市与乡村。一种良性的城乡关系必须发挥城市(包括流域中心及地区中心城市)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这包括进出口商品的流通及城市在产业改良、转型上对乡村的支撑,具体表现为在资金、技术、劳动力及信息上对乡村地区的支撑。就近代闽江流域而言,即是上、下游间,山、海间协调发展。这其中,政府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发挥作用。

第三,多重腹地的构建。福州作为近代闽江流域中心城市,长久以来不得不扮演着贸易型口岸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整个腹地单纯的特产输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致。显然,多重腹地的构建对港口城市的发展具有多重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发展的路径不再单一。(作者单位: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