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错在哪儿?
www.fjsen.com?2011-10-11 16:48? ?来源:《文汇报》    我来说两句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勒默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一位英国小说家写道:除了在网上读到过几首长诗之外,我没有读到过他的其他作品。实际上,托马斯至今一共才发表了区区163首诗。但对瑞典文学院而言,做出这个决定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合理的。虽然对这个奖项的争议从没有停止过。

1786年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设立,限定由18名终身院士组成,最初的重点不在文学而在语言,其任务是促进“纯洁、活力和庄严的瑞典语言”。19世纪末,瑞典文学院接受了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任务,其功能才逐渐向文学方面倾斜。它是否能实至名归地担当大任呢?

瑞典文学院所有院士清一色是瑞典人,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瑞典大学的全职教授。目前的评委会中仅有5名女性,且从未有女性担任过评委会主席。由于院士是终身制,在过去这些年中,很少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出生于1960年代之后的也只有一位,评委会“减员”倒是发生过2次。1989年,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撒旦诗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而举世震惊,瑞典文学院拒绝发表抗议声明。因此,一名异议院士退出文学院。2004年,因反对将当年的文学奖授予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又一名院士退出。

那么这些评委又是如何决定谁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家或诗人的呢?评委会首先向各国文学专家征求候选人提名。然后从中筛选。

让我们想象一下评委们要读多少作品。假设每年有100名作者获得提名,评委至少要读每人一本书。随着一些候选人层层闯关,评委们可能要读二三本甚至四本他们的作品。这些书很少是瑞典文的,许多作品都是英文的,或有英语译文。有些小语种国家的作品只有法语版、德语版或西班牙语版。

记住,我们正在谈论诗歌和小说,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与其自身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密切相连,但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们可能对此知之甚少,他们读到的原著并不多。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我们的瑞典院士面对印度尼西亚诗人的英语译本,喀麦隆小说家的法语译本,一名作者用南非荷兰语写成却在德国和荷兰出版的作品,一位名人比如菲利普·罗斯的英语作品,他们在取舍时还能坚守所谓“纯的瑞典语”吗?

有时评委会的决定会引火烧身。比如,在他们看来,在德国和奥地利获得过很多文学奖的耶利内克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她个性反叛的创作特色和嘲讽尖刻的语言风格引起了诸多争议。耶利内克在获诺贝尔奖之前,仅有少量作品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因而读者范围有限。在德语文化圈以外的地方,她几乎默默无闻。评委会的成员真的读过她的作品吗?人们有理由怀疑。

瑞典文学院院士们的任务值得羡慕吗?它有多大意义?一个世纪前,2名院士就曾担心该学院将成为“文学的国际法庭”。他们本能地感觉到是有问题的。他们是对的。

(编译自《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网站英国小说家蒂姆·帕克斯的同名文章)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