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教授说得非常有道理。评完了吕后,我们来谈谈项羽。这有一位叫"一言既出"的网友说:王老师所讲的人物中项羽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特别是您评说的"五个明白人陪一个糊涂人喝酒"的鸿门宴让人拍案叫绝,身临其境。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也对这个人物倾注了很多感情。对于项羽这样一个悲剧性的英雄,您个人是怎么看待他的?
王立群:这里讲的《鸿门宴》,我们在中学的课本都学过,但是中学没有进入文学分析的领域,所以我在讲《鸿门宴》的时候,之所以我能上《百家讲坛》,就是因为《鸿门宴》讲得好。其实我对《鸿门宴》的分析刚好暗中符合了《百家讲坛》对主讲人的要求,就是对人物的分析,对细节的分析,对形象的分析。因为《鸿门宴》大家都没有看出来,觉得喝酒的场面有什么可讲的,但是我刚好就讲到鸿门宴里的一个糊涂人,就是项羽。
项羽这个人是很符合男子汉的特点的,既有柔情的一面,对虞姬;又具有男子汉的铮铮铁骨。这是铁骨柔情两方面兼备的,做男朋友还不错,但是做丈夫不行,因为他最后是要死的,你也要殉情而死。实际上,项羽是很有贡献的人物,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摧毁秦帝国的两支军队。陈胜、吴广一起义的时候就隔断了50万人,秦始皇建国的时候30万驻长城军,50万南越军,剩下来就是张汤带的人,秦二世被杀了,秦王子婴手里就没有兵了,所以项羽最大的贡献就是消灭了秦始皇的驻长城军,确定了秦朝的灭亡。项羽对秦帝国灭亡做的贡献在中国历史是无人可比的。所以我们评价中国民族史上的人物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历史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是否有过贡献,这就是对历史人物评价最重要的要点。至于这个人杀了人或者他的生活作风都不是重要的问题,比如我们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把中国统一了,这个贡献是永远不能抹煞的。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像伊拉克、阿富汗,国土面积太小,缺乏一种国防纵深,可以一夜之间让部队从南方到北方贯穿你这个国家。可这个在中国不行,再先进的部队从东海到西藏,就很难跑到,这中间有无数的障碍。熟悉中日战争的人就知道,很难一下子打到大西南来,之所以日本人不能迅速把中国灭掉,当然因素很多,中国人抗战胜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国防纵深,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把整个国家占领了,但是对伊拉克这样的国家是完全可以的。我们的国防纵深谁奠定的?就是秦始皇。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就是看他对民族发展的贡献。我曾经讲过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皇后?第一个原因就是"多不胜选",秦始皇本来后宫有秦国的美女,然后他灭一个国家,把那个国家宫里的美女都搬过来,最后他后宫的美女有万余人,这就看走眼了。当然现在大家没有试验的机会了。但是秦始皇一万个嫔妃,你不能只看到他生活上极其荒淫无耻,不能这样评价,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主要的,后宫有多少美女是次要的。
主持人:那我想问一个问题,易中天老师也说过汉代风云人物,如韩信、刘邦、吕后、曹操等。易老师讲的,同您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在讲史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吗?
王立群:这个问题不应当问我,应当问他们,问观众。他们听了我讲,再听易老师讲,看有什么区别。比如你要问我,我和你有什么区别,那就很简单,你是女的,我是男的。你是少的,我是老的,其他的都不好讲。(全场笑~)
王立群教授激情评述
主持人:易中天老师曾把自己的史学称为"萝卜史学",称其有"草根文学,雅俗共赏"的特点。对此,王老师,您曾把自己比作"一棵大白菜","根扎在土壤中,有着广泛的草根基础,老少咸宜。" 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草根"这个字眼,请问王老师,这种"草根"意识,是一种迎合大众欣赏口味的权宜之策,还是您的治学理念呢?
王立群:这只是说明我们两个人的脑子都清醒。当你走上电视的时候,你其实是面对广大的听众,就是全国的老百姓。我在北京做签售的时候,我在《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的首发式上,第一个做签售的读者是80多岁的老先生,前六名的中间最大的85岁,最小的8岁。有一次十个院士去河南大学,到河南大学只知道我,所以你想从院士到百姓都知道,那是院士多还是老百姓多?当然是老百姓多。所以我的对象是老百姓,我和易老师的心里都非常清楚,是讲给老百姓听的,所以语言一定要通俗、内容要准确,形式要让老百姓听了这一集再想听下一集,包括最枯燥的内容就要让大家愿意听。比如最近我讲的一句,有八个字,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当时我光讲"承运"就花了20多分钟,其实真要讲起来的话,需要花40分钟的时间,如果要把这句话讲详细了,要四个小时。就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让观众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语言必须要通俗,形式能吸引人,内容要有学术内涵。我们讲赵国灭亡,燕国灭亡,讲六国的灭亡,都是学术性非常强的,但是表达的时候要让每个人都听懂,所以我觉得我们所讲不论是萝卜也好,白菜也好,就是大众史学。
主持人: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应该说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是,在一片赞誉之声中,也有些非议。我们来看一下这位署名enormous网友的问题,他说:最近网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百家讲坛的内容除了曾经带来的那股清新而强烈的求知探索风气外,似乎也混杂了难以掩饰的向娱乐信息同质化倾向的意味,甚至有人就此发出百家讲坛危机论,请问王老师,您是怎么看的?
王立群:我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我觉得百家讲坛并不是一档娱乐节目,是一个文化类的谈话节目。他的制作过程很简单,就是一个主讲人在那里一站就讲,什么东西都没有。假如你们在北京的话,可以随意到《百家讲坛》去听,没有任何的限制。它录制的现场就在北京西客站边上的一个报社。前一星期发布下一星期的主讲人、姓名,全中国13亿的人都可以去听,没有门票,没有门槛,所以是很自由的。这样的文化节目,有一个必须要注意的,就是好听,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是表演,谈不上好看,比如说阎崇年老师也70多了,我也63了,你说一个老人在那里絮絮叨叨地讲,全国老百姓喜欢听,为什么?因为它好听,能带给你不知道的认识。这怎么叫娱乐化呢?"好听"与"娱乐化"不是一个概念。
主持人:有些观众认为,百家讲坛既是百家,就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古今中外的学术观点都可以作为课题来讲。但是,就目前而言,好像都还只局限于对历史人物的讲述。您是如何看待这类议论的?
王立群:《百家讲坛》还是不只有历史。比如今年讲过中医,我们还请了医生去讲中医,这个就不属于人物评论;还有马未都讲收藏,哪个收藏有收藏人物?你敢收藏人物你就是犯罪分子,所以它并不是完全讲人物;再一个还有讲京剧,讲了梅兰芳等等京剧大师。首先《百家讲坛》的内容是中国的历史,然后逐步拓展到文学、艺术、收藏、医学等等,但是这里有一个过程。因为《百家讲坛》最大的资源就在于主讲人,只要主讲人讲得好,讲的内容符合老百姓,贴近老百姓这个节目就好看,但是找主讲人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
《百家讲坛》最大的困难就是找到老百姓认可的主讲人。你想想我们福建,这么大的省上《百家讲坛》就易中天一个人。据我所知内蒙古、新疆、甘肃、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安徽等等都没有主讲人,一个省还选不出一个。它有初选,这就是所谓的"海选"。我们河南大学就选了两次,参加的老师几十个,最后唯一幸存下来的就是我。有的人到那去试录,又淘汰了。也有录完之后不能播,有很多主讲人录了十几集以后一集都不能播。能够存活到三年以上的,目前只有阎崇年、易中天、于丹和我,今年于丹是《论语感悟》,我是《秦始皇》,易中天是《百家争鸣》。今年我们又活了一年,明年第四年是不是"死掉"不好讲,因为有很多的标准在衡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收视率。所以登上讲坛非常艰难,能够站住更艰难,能站几年就更艰难。
主持人:王老师,您是研究《史记》的专家了,有位叫"武则天"的网友在我们网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李陵之祸彻底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和他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传统观念,现在也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在对史料的分析、处理中,寄托了其个人遭遇在内的人生体验,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请问,这样移入了自己个人感情的记录还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吗?
王立群:所有的史学家在写历史的时候都包含了两种因素,第一是个人的感情和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标准,第二是时代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司马迁也不例外。同样我们在讲的时候,讲同一个人物,很可能张老师和李老师讲的就不一样,比如说孙立群老师讲过李斯和吕不韦,和我讲的又不一样。他认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我就认为秦始皇不是吕不韦的儿子。我讲的时候是从医学的方面来讲。当时我为了讲好这一集,我八次到妇产科去找妇产科专家,去了解什么叫怀孕?什么叫预产期?什么叫妊娠?什么叫胎盘?所以我在录节目的时候,我说听了这一集全中国的老百姓都会计算"预产期",我还借了一本妇产科的书,算是自学的,当然不能做临床了,但是我也知道了一些知识,所以我用这个东西去解释它,大家信不信就要你们看了,我只是把我的理解告诉你们。所以史学家写,主讲人讲,都是自己的感情和立场。
主持人:一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今天现场也来了很多王老师的粉丝们,我们留一点时间给他们,哪位同学想发言的请举手?
网友现场提问
网友提问:作为一个学者,您认为,先进的学术发展趋势会将我们引入什么样的潮流?第二,作为一个学者,您的文化义务是什么呢?
王立群:作为学者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研究,其次才是普及,研究是普及的基础。但是普及,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普及的机遇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当你有了这个普及的平台的时候,应该要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工作。因为《百家讲坛》不是自家办的,我自己想上就是上的,而是人家选你,人家给你派任务,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当这个机会来的时候,作为一个学者来说,应该全力以赴地做好普及的工作,当这个平台有其他的主讲人主讲的时候,我们应该返回到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中做自己的研究。
接下来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学者,我觉得当前的环境还是很好的,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宽松,我们当代的学术研究会走向两个方面,一就是说,研究的角度会越来越细;另外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大综合的趋势,因为分工太细的时候,所以综合的趋势和分离的趋势两方面都会有。
网友提问:首先第一个问题,我知道您是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易老师也是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一个文人讲历史,和历史学家讲历史相比,你们的优势在哪里?第二个问题是当您在讲周亚夫的时候,把人分为五种人:第一种人是琢磨事的人,第二种是琢磨人的人,第三种是琢磨钱的人,第四个是既琢磨事又琢磨人的人,最后一种是对人、事、钱都琢磨的人,这种人当然是极品。那王老师,您觉得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人?为什么呢?
王立群:知道周亚夫,说明这位观众还是很关注我的节目。我应该属于"琢磨事"的人。我最高的官是主任,前面还要加一个"班级"的"班"。所以我这个官就微不足道。我这一生做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教书,买书、读书、教书、写书,现在又加了一个说书。所以我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教书育人,我现在在学校里面还有带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
应该说,我如果要考虑人际关系的话,我只有在说书的时候才会去琢磨人。你们问易老师为什么会讲历史?因为他一直在关注历史,他对历史人物作专门的研究。我为什么讲这个呢?是因为我教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为什么《鸿门宴》我教了100多遍,因为每个学期我都要给中学学生讲《史记》,讲项羽,到了暑假我们培训教师的时候也要讲《鸿门宴》。一个暑假我可能就讲十几遍《鸿门宴》,所以讲到什么程度?讲到最后我不用看原文就能背着讲。虽然我是中文系的老师,但是《史记》是两汉文学的三大文体的代表作。
网友提问:那您的优势在哪里?
王立群:我不太清楚我的优势在哪里,但是我是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的。第一要分析形象,第二要分析人物,第三要分析细节。比如我讲项羽。光项羽的两次"大怒",我就讲了十分钟,和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三次"大笑"做了对比,"大怒"是不理智的,"大笑"是清醒的。这恰恰是中文系老师最擅长做的一种对比,我把做人文分析这方面几十年的功力拿到讲坛上去了,是一种人文与历史的结合。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同王老师的交流就到此结束了。非常感谢王教授在百忙之中做客东南新闻网!也谢谢大家的收看,再见!
王立群教授为本网题字“传播文化 构建和谐”
(责编:徐嵘 李艳 刘宝琴)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