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的“恶搞”证件流行,谁之过
www.fjnet.cn?2008-12-22?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各种恶搞证件

  山东东营市区一些中小学周围商店热卖“扁人许可证”、“发春证”等各类恶搞证件,引起了家长们的担忧和呼吁。在一款“通缉证”上写到“兹证明某同志在网上乱谈恋爱,乱发表黄色文章,乱玩游戏,乱搞男女关系,现在被通缉……”。(12月21日《齐鲁晚报》)

  低俗的“恶搞”证件热卖,说明这些玩意儿在中小学中非常流行。自然,学生们购买并收藏“恶搞”证件只是为了好玩,或者只是当成一种时尚,未必真的会去扁人或乱搞男女关系等等。然而,一块杂草丛生的地里,即使播下优良的种子,往往也不容易成活,因为丛生的杂草剥夺了它们的营养——在这个意义上,不能不说,这些低俗的、不健康的“流行文化”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少年时代正是个体人格与个性的自我建构最重要的时期——就像房屋的建造需要砖瓦水泥一样,人格与个性的建构也需要大量的信息做材料。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拿来建房的,同理,也不是什么信息都能用来建构健康有力的人格与个性,劣质材料建成的房必然容易倒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和浪费,而劣质信息恐怕也只能构建出病态、扭曲的人格与个性。

  显然,这些“恶搞”证件是把肉麻当有趣。可对这些少年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尚不具备自由选择的能力,对这些“文化垃圾”和“符号暴力”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另一方面,在现行“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语境里,他们从小受着与他们的天性不相符合的社会强加给他们的刻板的教育,在其中找不到快乐,只有在学校教育以外寻找他们自己的快乐。他们患有“信息饥渴症”,可学校教育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渴求,而在学校以外,为成人们的便利而设计的成人世界却对他们的精神需求视而不见,甚至将他们当成了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提供给他们的往往只是除了“娱乐”与“搞笑”外,什么营养都没有的大量的“文化垃圾”——这些东西对于精神空虚的成人们是缓解快节奏的当代都市生活所造成的精神焦虑的良药。虽然,他们可能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女接触这些“文化垃圾”,可有些人却为了一己之私利,就像这些出卖“恶搞”证件的商人一样,千方百计让这些东西去吸引自己儿女以外的别的少年的“眼球”。

  与大量缺乏营养价值的“垃圾信息”相比,我们的社会为这些少年提供的那点微不足道的健康而营养的信息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少年们别无选择,只能用这些“垃圾信息”去医治自己的“信息饥渴症”,正如俄罗斯学者谢·卡拉·穆尔扎在《论意识操纵》一书谈论电视节目时说的:“人离不开信息,于是不得不睁着眼睛看。在信息贫乏,电视提供的那份信息口粮很有限的情况下,电视政策就成了人所共知的刑讯变种,先让被扣押者吃咸鲱鱼,然后再给他一碗带尿的水。不喜欢,就别喝。”在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下,他们除了喝那“一碗带尿的水”,并将之当作“玉液琼浆”之外,还能有别的选择吗?还有能力选择别的更好的精神食粮吗?如此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能期望他们养成高雅纯正的审美趣味,具有健康的体魄与灵魂吗?

  因此,当我们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精神或文化上的危机时,每一位成人都应该进行自我反思,想一想这板子是不是该打在自己的屁股上——正如某作家在其寓言体小说《巫师与蟑螂》里所言:“我们喂养了蟑螂,却抱怨蟑螂把我们的生活破坏了,不亦谬乎?”家长们呼吁“从源头上清理这些‘文化垃圾’”,孰知这所谓的“源头”却正是他们自身呢?(宕子)

(责编:刘宝琴)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