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评论> 星闻斋 > 正文
网络能再出“余华”么?
www.fjnet.cn?2009-04-02 16:52? 陆小华?来源:东方早报    我来说两句

草根的网络到底能冒出多少传奇,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不解之谜,但不断传出的新闻却似乎在缔造新的传奇:最近,老牌的文学类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抛出“绣球”:向网络悬赏8万元人民币,征集“商小说”,同时还拉了余华、刘震云、海岩等一帮小说界名人,以及吴晓波、秦朔、冯仑、许知远等四位商业领域的人物入帐,一时间,草根的网络上忽然多了面正统的旗,各路“草民”纷纷揭竿奔奖金、奔出名而去,但问题是:网络上真能再出一个“余华”么?

近两年,图书市场风生水起,随着以《浮沉》、《杜拉拉升职记》、《输赢》、《圈子圈套》等为代表的一批财经小说迅速蹿红,长年累月地占据了新华书店的门口位置,财经小说已成为一块新的“出名阵地”,崔曼莉、李可、王强、付遥等一批名不见经传的“草根”网络写手成为当红花旦,一本《杜拉拉升职记》卖了60多万册,一本《圈子圈套》已出到第三集,这架势,几乎已赶得上余华、海岩作品的销量了。但如同当初因“新概念作文大奖赛”而出名的韩寒、郭敬明,或是因“超女”而出名的李宇春、周笔畅一样,草根出道的作家总被人指摘的“不地道,缺乏厚度”。也正是这样的原因,网络小说冲向传统出版的过程并不顺畅,即使是上述几部大作,也都有过被出版社拒绝的记录,那此次人民文学出版社“转身”搞了个网络“商小说”,又怀了怎样的动机呢?

绕不过的总是经济效益。当初退了上述几部书稿的出版社,如今大概肠子都悔青了,一个不经意的“短视”背后,硬生生的是几百万的收益,这在传统出版业面临紧缩以及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可是救命的“血”。人民文学出版社本次拉起架势迎上这波浪潮,无疑是看中了网络的原创力,能带来更贴近读者的作品,以带来可观的效益。

情理之中的事,也总会冒出些意料之外的收获。当年凭新概念出道的韩寒、郭敬明,如今扛起了“80后”写作的大旗,那网络“商小说”大赛,又会结出怎样的果子呢?答案现在不得知晓,但从已有的架势却似乎可以看出些模样。大奖赛拉了余华、刘震云等人任评委,扯开正统大旗来收编“草根”,培育和发掘的因素是多数,因此再成名一个“余华”显然为时尚早。其次,余华、刘震云、吴晓波等人的写作,是精英写作的模式,余华出一部《兄弟》,也可以再写一部《姐妹》,凭“余华”两字销量也不会差,但即使是今日已出名的网络小说写手,能做到这种地步的还在少数。再从现实角度讲,网络也不需要出新“余华”。网络是个全民的平台,它诞生的作品都是亲近生活、反映真实生活的,这本来便是它最核心的符号,脱离了这片土壤而追求其他,显然不是网络小说的专长。既然互联网时代“坐在另一台电脑前的可能是条狗”,那为什么它就不可以是条狗,而非要是人呢? 浙江杭州 陆小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