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评论> 国是论 > 正文
强硬回应舆论别成温州购房门新动向
www.fjnet.cn?2009-04-13 11:36? 刘以宾?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我来说两句

购买"安置房"的官员既在信息未公开时获得了优先购买机会,又以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格买到了房子,除了特权,还能有别的什么原因?但愿当地回应舆论的强硬、生猛态度仅属个别,千万别蔓延成一种普遍现象。

针对公众关注的当地公务员购买安置房一事,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金佩静作出回应:不存在违法违纪的问题,也不存在如何处置官员们购买安置房的问题,将来补上差价就行了,并且义正词严地说,“是别有用心的人在扩大事实,吸引媒体注意、闲着没事干,这是个有心人,但不实事求是”。

回应舆论的态度如此之强硬,好像还是第一次听到。

笔者注意到,几年前,一个事件一旦触发舆论关注,当事人往往保持沉默,后来有了变化,有关人士一般都会站出来作某种回应,尽管难免有敷衍之嫌,但态度还算温和。温州“安置房”事件当事人对舆论的回应,其强硬、生猛的态度颇让人感到意外。由此联想到近日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对三鹿奶粉责任官员“异地升迁”事件的回应,似乎也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强硬,是否可将此视为一种新动向呢?

要求舆论百分之百的客观、公允,是一种苛求。由此看,被舆论抨击的当事人作出积极回应,也在情理之中,进一步说,某些的确偏激、失实的舆论引来当事人义正词严的回应,也算一种“公平”。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舆论毕竟是舆论,白的即使暂时被说成黑的,终归也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从这个意义上说,被监督者即使被舆论误解、冤枉,也应当适当保持宽容和忍耐,并通过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消除公众可能产生的误解。

在对舆论作出回应时,最要不得的就是这种强硬的态度。“安置房”事件当事人对舆论的回应,就是这种强硬态度的典型一例。纵观其回应舆论的理由,逻辑混乱、自相矛盾之处一眼就可看出来。例如,既然官员购买“安置房”那么理直气壮,干吗还要“补上差价”?假如没有此番舆论,“差价”还会补吗?又如,一方面说“之所以会有大量官员购买安置房,是因为当时信息并未公开”,另一方面又说“只要有钱就可以买,你有钱你也可以来买”,这不是强词夺理吗?再如,“官员按照8000元/平方米和8600元/平方米购买,跟当时市场价相差不大”,相差不大也是差,问题是差的原因何在?我们知道,购买“安置房”的官员既在信息未公开时获得了优先购买机会,又以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格买到了房子,除了特权,还能有别的什么原因?

但愿当地回应舆论的强硬、生猛态度仅属个别,千万别蔓延成一种普遍现象。回过头来说,回应态度如此强硬,只能造成公众与一些地方官员之间更大的情绪对立,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