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一周热评 > 正文
满足客户需求莫成噱头
www.fjnet.cn?2009-04-15 08:50?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保险公司在进行险种研发时,几乎都声称要贴近市场,以保险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但在一片“卖需求”的口号声中,还是能看到目前保险市场“产品主导市场”的现状———从去年投连险、万能险到今年保障型险种的转型,保险公司培训营销员的话术几乎180度大转弯,“卖需求”的理念早已被“求业绩”的压力所取代。

  在股市较为红火的2008年上半年,投连险风声水起。某合资寿险公司对投连险的销售话术是:强调成长型账户赢利能力和大盘的匹配度,引导客户关注账户的收益率情况,不时提醒客户通过账户转换其产生的抗风险能力。

  而在资本市场趋于低迷,监管部门要求“回归保障”的今年,分红险重上前台。同样是这家合资寿险公司,“回避收益,引导关注保障”成为销售话术的重点:不能按以往的方式引导客户关注红利的分配,不能引导客户关注公司的回报率;要从大环境下的投资风险,引导客户关注未来的保障利益而非当期的回报率。

  仅仅半年之后,之前还“花好稻好”的投连险被贬得一文不值,保险的投资功能一夜间被打入冷宫!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无非是因为投资环境不好,保障型险种更加好卖而已。难道在低迷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就真没有消费者有购买投连险的需求?难道保险险种之间有直接的替代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这种意义上看,险种本身只是保险公司驱动业绩一个载体,用完了换新的,什么好卖卖什么,概念可以一遍遍炒,话术可以一遍遍调整,而这些险种是否贴近市场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则全都被抛在脑后。可见,“卖需求”只是美好的幌子,保险公司以业绩为准绳开发险种、推动险种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大环境的改变是保险公司改变险种的一个原因,但更多的时候,是保险公司为了刺激销售,有意使出的小“把戏”———或限时销售、或限地域销售,达到一定的规模,则立即更换其他的险种。例如,平安人寿的分红型养老险“钟爱一生”一度曾热销沪上,但时至今日,如果客户再想去投保这一险种时,得到的回答多是———“对不起,该险种已停售”或是代理人的苦口婆心:“你还是看看‘富贵一生’吧,这个险种更划算,更适合你。”

  事实上,不论是什么险种,对保险消费者而言,都可以成为组合搭配的选择,关键是要符合自身的切实需求。而保险公司这种漠视消费者需求推险种、业绩至上的做法,可能会在短期内赢得保费,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打造险种品牌,持续发展。

  当“卖需求”成为空中楼阁,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必然会产生脱节。去年某省保监局的调查报告显示,某省各保险公司一年投放市场的新产品有70多个,其中40多个产品没有保费收入。部分公司对消费者需求了解不深不细,导致市场上部分产品卖不出去,消费者想要的产品买不到。不但如此,保险公司推动的“拳头险种”在短时间内频频更换,使得大量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缺乏信心,认为都是保险公司“耍嘴皮工夫”而已。

  保险业发展正如火如荼,意外险、健康险、养老险乃至投连险、万能险等发展也渐成规模,保险在给消费者带来切实保障的同时,也使保险理念深入到市民心中。在不同的时期,险种的更新固然不可少,但一再以保险公司的销售意志左右险种,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应该调整研发和推动险种的思路,切实以消费者需求去开发去销售,而不是“过河拆桥”,推一个换一个,唯销售业绩是从。(韦东)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