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院士揭弟子造假暴露学术监督失察
www.fjnet.cn?2009-05-11 10:00?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5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血液病专家陆道培,联合8名专家召开发布会,指称其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在参评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时,存在剽窃、侵夺他人研究成果等行为。此前,陆道培已向中华医学会举报,但申报成果依然获奖。

  中华医学会指定北大医学部和人民医院调查,结果为黄晓军的论文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等问题,但剽窃之说“难明确”。又有媒体报道称,这起学术争论的背后藏有陆黄的个人恩怨,以及北大人民医院与道培医院的利益之争。

  事态如何发展,人们拭目以待。无论如何,老师揭发弟子,前任曝光后任,对于净化学术未尝不是好事。事实上,学术领域的圈子化与派系化,很大程度正是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源头之一。假如学术领域能打破各种利益圈,学术剽窃、抄袭行为自然失去保护伞。

  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学术评价监督机制的不足。当前学术界有造假问题发生时,往往都是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来调查。比如此次中华医学会接到举报后,指定黄晓军所在的北大医学部和人民医院来作为认定机构。换言之,就是自己人查自己人,是一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认定模式,很难令人信服。

  学术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说到底是评价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缺乏独立的第三方学术评价和裁判机构,没有公开透明的学术腐败受理程序和处理细则,是学术腐败屡屡钻空子的主因。

  要遏制学术造假,就要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建立严厉的惩处机制。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当年在论文中伪造数据而陷入身败名裂的困境。虽然他在韩国名气极大,但韩国有关方面在认定黄的造假事实时,丝毫没有手软。“在学术界,一个人只要做了一件剽窃的事,一辈子就别想在学术界做这样的事了。”这种严惩机制当然能震慑造假者。

  学术不是盗术、骗术,科学、真实、客观,是其基本要求。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或不打算去做,那么,其所带来的将不仅是一次学术评奖上的丑闻,更无异于一种学术自杀。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除了提倡科研人员继续保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我们还必须改革科研评审中的种种弊端,完善学术评价监督机制,让一切造假者“无用武之地”。 (倪平)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