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一周热评 > 正文
“奥运效应”和 “后奥运效应”
www.fjnet.cn?2009-05-27 08:37? ?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

  北京申办2014年男篮世锦赛失利。消息传来,国人失望大约是有一点的,但绝大多数人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结果。据某门户网站的调查,只有不到15%的网友对此感到“非常失望”,而“略感遗憾”的网友为47%,表示“无所谓”的网友占到38%。

  坦率地讲,北京此次申办失利不足为奇。因为在三个申办地中,中国方面的预算最少(大约只有西班牙和意大利的1/4),宣传也不到位(中国是唯一没有申办官方网站的国家),仅有的优势可能还在于北京去年举办过夏季奥运会,拥有堪称壮美的五棵松篮球馆,但此一时,彼一时也,地球人都知道,现在竞技体育界已经进入了“伦敦周期”。“奥运效应”现在属于伦敦,属于英国,我们这会儿充其量只能叫“后奥运效应”。至于壮美的五棵松篮球馆,看过的人都说好,我也觉得不错,但它太NBA,太不中国了,其实未必合国际篮联大员们的胃口。

  和男篮世锦赛擦肩而过,对于曾经举办过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来说,当然算不得什么,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不必介怀。但它也的确传递出一个信息:“奥运效应”不会永远伴随我们。中国在过去一个奥运周期内,取得了包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一系列世界大赛的举办权,这的确要拜“奥运效应”所赐,但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若还想举办其他的世界大赛,那就不能有任何侥幸之心,而必须按照规律办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间诸事,从来如此。

  “奥运效应”已经远离北京,“后奥运效应”却可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伴随着我们。通常的“后奥运效应”,是指奥运举办国及举办城市在奥运会结束2至3年后出现的经济下滑现象。据有关部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12届奥运会中,包括韩国和西班牙在内的9个国家的经济在奥运会后都受困于“后奥运效应”,出现了一定的经济下滑现象。但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非常有限。据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北京市近七年GDP年均增长12%,奥运会的贡献率只有0.8%左右。与过去11届奥运会举办国相比,2008年中国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的水平,而美国的这两次奥运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中国似乎无需担心经济学意义上的“后奥运效应”。

  事实上,在我看来,“后奥运效应”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词汇,它可以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含义:奥运会能使国人重新审视体育的价值,体育对于人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意义。比如我们过去认为金牌是最重要的,唯一的,它能极大地振奋民族的精神,但北京奥运会后,我们可能会觉得,金牌并不是体育事业的终极目标。和竞技体育的金牌相比,民众的健康、全民健身的开展同样重要。北京奥运会后,国球率先提出了“养狼计划”,这的确超出了体育比赛一切围绕夺取金牌的小格局,不能不说是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一个最好的姿态。

  成功举办一届奥运会还会给当地人民留下许多珍贵的观念和价值观:如全球化的视野、公平公正的精神、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对于环境的爱护,对于自身人文传统的珍视等,这些都应该是“后奥运效应”题中应有之义,是需要我们在奥运会后悉心加以呵护和强化的。当然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还是就此打住。(刘颖余)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