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任老,一路走好
www.fjnet.cn?2009-07-22?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季羡林:“谜”一样的学术大师

    解开季羡林这个“谜”,对于卑微者来说,他们能从季羡林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成才之路;对于成功者来说,他们能从季羡林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都是可圈可点的。阅读季羡林,会给人以很多。 >>>详细

   季老身后,“大师”何堪?

    大师已逝,风范长存。季老留在身后的,是一个被他用毕生心血打磨得异常光亮的、名副其实的“大师”铭牌。这一铭牌,固然是因其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的卓越成就,更是因其在治学态度、处世品德方面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详细

    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还有一些人认为,季老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印度文化,而不是以经史子集为主的“国学”,所以不宜称他为“国学大师”。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最早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至晚自唐朝时期玄奘撰《大唐西域记》起,印度文化研究就成为“中国固有之学问”亦即“国学”的重要内容,更何况季老是中印文化兼治呢? >>>详细

    文化老人:热热闹闹里的孤单

    像冯至、曹禺、季羡林这样诞生于20世纪初的大师级知识分子,到了晚年都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也有深深的痛苦。“热热闹闹里的孤单”就是他们共同的痛苦,而他们的这种痛苦也正显示着他们的不同凡响。 >>>详细

    任、季二老辞世的文化省思

    冷而不舍其学,名而不求其利,这正是任、季二老共同的学养品质。而这,也正是当今学界亟须补充的冷静剂和沉淀剂。……“文化”是个被用滥的语词,“大师”成为讽刺的标本。但是,只要像二老那样,拥有一颗单纯而有笃定的学者之心,文化的清流就会汩汩流长,“大师”也会不断涌现。 >>>详细

    大师已逝 哲学别走

    一个民族哲学的衰落,势必导致人文精神的孱弱,而这又必将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质量,拖住我们民族前进的步伐,这也是为世界历史所证明的。所以,没有什么比在这个时刻,我们更应该大声疾呼:大师已逝,哲学别走! >>>详细

    季羡林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

    对于季先生的评价,王元化先生有恰当的总结,他说季羡林做学问的方式是西方的,做人的方式是东方的。他有现代知识研究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并且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成就,又符合中国人对高洁之士的期望,淡泊修身,遗世而独立。或许被过度建构和符号化并非季先生所愿,但也应该看到,季先生体现出的符合国家期望的知识分子代表形象,与季先生的尊崇地位之间并非全无联系。 >>>详细

    季羡林、任继愈何以广受敬重

    季羡林、任继愈广受敬重,是由他们的品格、学识、贡献、影响决定的,这一切,在人们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从一些悼念和回忆的文章中都有反映。无论是政界、学界中人,还是普通读者,津津乐道的就是两位老先生品格之高尚、学识之渊博、贡献之卓越、影响之巨大。 >>>详细

    注定只能在没有大师的时代里摸索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突然开始急切地寻找起真正的国学大师来,是不难理解的。只是,那些翘首以盼国学大师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因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将无缘于真正的大师。 >>>详细

    我们今天怎样培养大师?

    最近10年来,中国大学综合实力发展较快。但讽刺的是,其中大楼、大门最为显著,这与出大师风马牛不相及。就全社会而言,千军万马考公务员成风,而机关架构又叠床架屋,庞大的机构设置,需要的是大批官员,而不是多少大师。 >>>详细

(责编:刘宝琴)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