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院士增选的风险……
www.fjnet.cn?2009-09-02 09:55?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各学部院士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评审,选出初步候选人145位。这是自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的第9次院士增选,在这145名候选人当中,既有部级官员,也有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最终的结果是否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恐怕需要事实来说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由于近年来院士的背后被人为附加了诸多利益,使得院士的争夺非常激烈,甚至一些高官也参与其中。不能说当了官就不能当院士,只要官员个人的确在科技领域作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符合院士标准,当然可以入选。问题在于,这种仅仅属于科技领域而不是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经济领域的贡献是由谁评定的?社会上对个别官员院士人选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譬如某个在宣传系统工作的官员调入科技系统后,生造出一个不被国际科学界所承认的模型,且以此为重要科技成果当选为院士,就颇有些异化院士的味道。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院士制度如果不改革,被异化的风险是时时存在的。这其中尤须力防政治权力的干预。毕竟这是科学界的评选,而不是人大代表的选举,最核心的条件是科技成果。这一次,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蒋协助表示,今年的院士增选工作作了一些小的修订,更加注重候选人的实质性科技成就和贡献。但什么叫实质性科技成就和贡献?这就必须有个清晰的标准。如果由一个不懂科技的外行来当科技机构的党务负责人,然后这个机构取得了科技上的一定成就,那么这个党务负责人是否就能当选院士?显然,相关规定还须细化,否则,就会给不学无术之徒留下钻空子的缝隙。

  院士制度是个世界性的制度,中国存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也存在。但同样是院士制度,所呈现的形式却大有不同。譬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对院士的标准异常严苛,规定每年当选的新院士总数至多60名,外籍非正式院士至多15名。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8名科学家当选为外籍院士。相对于美国的科学院,中国相关机构的院士数量相差无几,但科技成果却大相径庭,中国内地尚无一人荣获科技类的诺贝尔奖。而且,有的国内专家如袁隆平和李爱珍成为了要求甚高的美科院外籍院士,却始终无缘中科院院士。

  一方面是科技水平不见上升,一方面却是院士人数发生爆炸性增长,这对于中国科技发展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因此,院士增选更应当把好质量关,防止权力干预科技、人情干预科技等情况出现,摆脱异化的风险,真正让那些在科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当选为院士,以正视听。(周虎城)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