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师德有价”是对师德的伤害
www.fjnet.cn?2009-09-10 10:06? ?来源:羊城晚报    我来说两句

  江苏省教育厅7日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办法,明确了绩效考核会和师德挂钩。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9月8日《扬子晚报》)

  不可否认,以经济手段鼓励师德,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会立竿见影。因为,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无孔不入的今天,利益刺激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必要且正当的手段。也正因为此,人们往往忽略了其负面作用,甚至不再作出理性和缜密的分析。而“师德有价”,是经不起分析的。

  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来到北京一所学校,连听了五节课,在和教师座谈时,他深情地说,教师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把光芒留给了人间。燃烧的蜡烛——这是对师德最高的评价。显然,这是一种师德。如果将这种师德变现,以钞票衡量“燃烧的蜡烛”,谁能解释了“有价”现象——它分明是无价的!

  当“理性”、“经济”随科学、市场而来时,它们就无处不在地解构、衡量一切,甚至那些道德价值。而事实上,道德价值是无法用理性和经济来衡量的。当我们奖励拾金不昧时、当我们谴责受惠于慈善而不感恩时,我们似乎是在拯救拾金不昧、乐善好施的美德,岂不知,这也让美德变味:追求现实回报,特别是物质回报的美德,已经不再是一种美德。

  同样,当我们为以经济手段取得的道德成果而沾沾自喜时,却忘记了,美德的无私奉献,已经异化成钞票交换。而当这种钞票交换成为道德存在的必要条件时,钞票的薄厚,就决定了美德的可持续性。在师德有价的认知下,一旦“价”与“值”不符,被异化为一种交换的美德,就可能因交换条件的变化而成为一种记忆。

  现实中,精神价值遭遇物质价值的消解,是美德日渐稀缺的重要原因。物质价值对精神价值的破坏已经够大了,现在,我们却还要用物质价值去拯救精神价值。这样的荒唐,并不难理解。但就是一落到实处,我们往往犯傻。比如“师德有价”,比如奖励拾金不昧,等等。

  “师德有价”,短时有效,长远有害。这是我们最需要看清的一点。(王攀)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