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今天“刷人数”,明天会不会编数据
www.fjnet.cn?2009-10-23 09:03? 毕诗成?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如今很多公务员考生的智商“升级”了——借用他人身份证或编造虚假姓名注册报名,造成自己想要报考的岗位看上去报名人数很多的假象,从而吓退部分竞争对手。2010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开始报名以来,这种“刷人数”的招数,比以往增多了。

听起来是个费神的招数。对没有编剧潜质的考生而言,虚构人物、编排姓名、制造简历,生产一个“李鬼”要耗死不少脑细胞呢,更何况要生产一河滩的“李鬼”,方能期待莫须有的“震慑”效用。有人很同情造假者,认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弱势群体”,估计没什么后台也没什么关系,于是只能下这种“笨功夫”。

就现实而言,“刷人数”的确钻了制度空子,但充其量是个道德问题,很难上升到罪与罚的层面。网上报名确认和缴费,是在报名结束之后,用来凑人数的注册号,将来可以不确认不缴费,只是在报名阶段吓唬吓唬对手。要说副作用,也只是在初期制造了报名“泡沫”而已。不用太多成本,便能有如此效果,难怪一些考试培训机构要将“刷人数”作为报名技巧“传授”给考生了。

有人说这无伤大雅,笔者以为不然。公务员考生可以称为“准公务员”,他们是把考上国家公职人员作为目标的。“刷人数”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进入公务员体系之前的一次作假演练——如果他们不觉得作假是件错误的事情,也就不排除将来会把这种“作假精神”用到公职岗位上去。今天如此“刷人数”的人,将来编假数据、耍小聪明、欺骗组织,自然是小菜一碟。

从遴选德才兼备公职人员的角度而言,“刷人数”或许不只是耍点小聪明,而是心术、品德受质疑的人,他们比其他老老实实报考的考生,更具备犯错误的“潜质”。国家选拔公务员是一件严肃的事,如若甫一上场便现出谍报、暗战般的闹剧特征,不可想像,一旦这些“演员”将来登上舞台,能干出什么事来。

做人要厚道,做官更要厚道。为避免老实人吃亏,避免劣币驱除良币,有关部门还是应该拿出点规避和应对措施。比如河南省这次招考便只向社会简单公布报名总情况,每个单位以及岗位的报名情况没有公布。这种“不显示”未尝不是个办法。另外,对同一IP地址狠命注册同一岗位的情况进行甄别,当前技术也不难做到。

此外,还要提醒埋头批量生产“李鬼”者,“作假笨功”即便有用,注定有限。“纸老虎”能吓退多少小绵羊?在目前动辄几千选一的激烈竞争态势下,你敢弄虚作假,焉知他人就不敢横刀立马?结果,充其量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罢了。与其在这瞎耽误功夫,不如多翻几页“备战秘笈”吧。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