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救,还是不救”不应成为一个问题

www.fjnet.cn?2011-10-20 09:06? 郁潇亮?来源:新闻晨报 我来说两句

“救,还是不救”,这本不应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训的国度。中国人并非不善于由此及彼、由己度人,相反是有着相当道德自律传统的群体。因此,当前社会对于道德崩坏的印象,绝非群体观念出现不可逆转的倒退,而是道德力量产生反弹的必然结果。而能够对这一反弹进行现实支持的,恐怕并不只是一场大讨论,而更需在法律领域进一步明晰“趋利避害”行为的后果承担,这恰恰是解决一切困惑的关键所在。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见死不救”、“构陷义举”当属“趋利避害”行为演绎到极端的表现,对于极端行为是否有必要以法律的手段惩治,还有待公众的继续讨论,进而形成共识,这应该是确定立法的前提。而对于极端行为之外的种种自私自利是否同有必要绳之以法,恐怕还是应该交与道德的天平评判。但不管怎样,法律永远都只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不应凌驾于道德之上。否则,就会形成公权对私人领域的侵犯,对公民生活的个人空间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矫枉过正的后果,这也是在小悦悦事件之后的发展中,公众与公权均应保持理智关注的重要方面,大讨论能否取得各方面满意的结果,亦系于此。

道德困境中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体现了人性中的良善本能。每一个人,都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苦苦追问的对象,其实是将他置于困境之中的外部力量,这才是困境与陷阱在我们社会一再现身说法的根源所在。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