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有一种产业链叫“删除良知”

www.fjnet.cn?2012-03-16 08:24? 椿 桦?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3·15”可真算得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日子,各种丑态集中展现,几成多种问题的缩影。打假维权,当然是这一天的主题,但打着打着,你突然发现竟有不少以打击侵权为名的侵权者在偷偷发笑。这几天异常活跃的山寨“3·15”网站便是一个典型事例。

报载,目前国内非法“3·15”网站数不胜数,仅北京地区就有数百家。这些非法网站刊登或转载消费者的投诉信息后,再通过索取涉事企业的公关费和删帖费牟利,日进数万元,而消费者从头到尾都被利用。据业内人士透露,“3·15”前后投诉最多,他们挣的钱也最多,业务量翻番。这可真算得上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先用低廉成本将自己伪装成主持公道的角色,再将“山寨权力”变现。

这事的吊诡之处在于:本该用于维权的“3·15”招牌却被用于侵权;“破财消灾”的企业本该是受骗者,却充当了合谋者;本该向正规渠道申冤的消费者,却把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成为对方敛财的工具。真相的被删除,也是良知的被删除。而这种透支社会道德与诚信的行为,居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此类删帖,实质是出卖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与申诉权,现实中,将这类珍贵权利作价数万元甚至数百元“贱卖”的行为,并不少见,山寨网站只是一群随波逐流的模仿者。现实中的“删帖”行为可谓无处不在。譬如,一些正规网站和传统媒体,何尝没有做过这些事儿?

前两年,某著名搜索网站曾被曝光明码标价屏蔽某些企业不良信息,或突出某些欲宣传自身形象的企业信息。而一些传统媒体记者接受问题企业“封口费”的现象,也一度被舆论所热炒。就在此前一天,许多媒体报道了网络公关公司的运营方式:从接单、谈价到最后删帖,都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价格则根据要删内容的影响大小、登载的地方来定,价格从上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其从业人员,此前多为互联网运营人士,深谙行业潜规则。

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山寨网站的删帖牟利经营模式,或是受了正规网站和媒体的启发。我们姑且将他们统称为“网络删军”吧,正是这支队伍的存在,藏匿了越来越多的真相,养活了一拨又一拨公关公司,使得删帖的买卖衍生出完整的产业链条,也让“3·15”成了越养越大的一块肥肉。

“3·15”的确催生了许多产业,包括职业打假、维权晚会之类。不得不说,这很大程度上也有职能部门日常监管不力的“功劳”,消费者维权案件在这一天扎堆呈现,也说明了这点。这其实是一个老话题。新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借“网络删军”的不法行为,反思社会诚信与良知的何去何从,媒介公信与民众知情权、监督权该如何保障。公权机构不仅要履行好监管之职,也要负起正面的垂范之责。

  • 责任编辑:李艳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