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让好人有好下场才能重建道德安全感

www.fjnet.cn?2012-05-23 10:28? 侯金亮?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78.3%的人认为是社会道德滑坡,普遍认为做好人吃亏;71.6%的人表示是做好事会被嘲笑或遭质疑,行善者心理成本大; 61.3%的人认为是政府没有制定相应鼓励政策,公民没有积极性。(5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个安全感匮乏的时代,道德滑坡是重要诱因。时常听人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风气被物质利益侵蚀,人与人之间隔阂和猜忌日甚。大部分人都缺乏道德安全感,这甚至成为一些人道德不作为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比如老人跌倒没人扶,这样最基本的事情竟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很多人都在批评社会道德的滑坡和堕落,但又不敢去匡扶道德和正义。社会是人的社会,由很多个体的人组成。社会道德失落,就是愈来愈多的个体的人的道德自觉,抑或道德耻感的滑落。

在众多社会事件中,很多人扮演了看客围观者或冷漠无视者的角色,他们中不乏内心善良的人。一个好人都不敢做好事的社会,自然是值得反思和警醒的。这和整个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积极的社会氛围,必然会激发人们去做好事,反之,则人们畏惧做好事。

当前中国社会,确实存在做好事成本太高的事实。一个人做好事,不但需要强烈的善心,更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勇气,因为做好事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类似新闻事件并不鲜见,像“最美环卫工”沈现台只是做好事被嘲笑,将“做好事被冤枉”、“做好事被诬陷”这类词汇在搜索引擎上一搜,相关信息应有尽有。

那些做好事反而没好结果,没好下场的人,几乎都是平凡普通的大众,手里若无有力的证据,背黑锅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最重要的是类似事件不但会让做好事的人心寒,让其他人同样感到担忧。最终导致整体社会道德水准的跌落,“小悦悦事件”中那18位冷漠的路人,足以说明问题。

如此下去,做好事的人非但不会增加荣誉感和满足感,反而会让其丧失做好事的安全感,形成一种“人善被人欺”的隐忧。安全感丢失了,人性中高尚的一面也就难以显示出来。于是,很多人宁愿选择保守心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自自扫门前学,不管他人瓦上霜”最安全。

道德的缺失源于人安全感的匮乏。若要重建社会道德,必然要保障人们的安全感。时下存在多重不信任,譬如,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与权力之间等,相互缺乏沟通,彼此防范,并充满怀疑。

可见,完善相应的制度设计很是必要。通过完善的制度,要让敢于做好事的人免于被嘲笑、被污蔑、被陷害,还要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奖励,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说到底,就是让好人有好下场,让做好事的人毫无后顾之忧,且享受较高的社会荣誉。唯此,才能重塑社会道德安全感。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