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新闻评点 > 正文

研究生教育现状之忧

www.fjnet.cn?2012-07-06 17:10? 郭丹?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研究生教育现状之忧

??? ——中国大学生态纵横谈之十一

我国学位条例已颁布31年。30年来,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一大批“文革”中大学毕业的五届生和恢复高考后的七七、七八、七九级的三届大学生,争相报考研究生。那个时候,报考研究生的目标非常明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瞄准一个专业,并以此作为自己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目标。考上研究生的学子也只有一个目标:夺回被“文革”耽误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立志献身学术、献身科学。上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导师,大部分是已经很有成就的教授,因为“文革”前和“文革”中,他们得不到指导研究生的机会,所以恢复研究生招生,也给这些导师们带来极大的欣喜和激励。焕发了学术激情的导师们把指导研究生当作神圣的事业,非常认真负责。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造就了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辉煌时代,涌现了成千上万的高层次人才。

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的状况堪忧。

堪忧之状,举其荦荦大者,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导师队伍的断层。进入二十一世纪,相当一部分导师到了退休年龄,他们不再担任指导研究生工作。许多大学为了方方面面的平衡,不论学术生命是否还具有活力,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让这部分导师一概退休。这样,有相当多的学科指导教师青黄不接,导师队伍后继乏人。(当然,从数量上说,博导的人数反而增加了。)更堪忧者,导师本是一个工作岗位,但各大学基本把它当作一种职称,甚至荣誉头衔。评上导师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荣誉。于是争列导师的战斗烽烟四起。这样,导师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了。这无疑是指导研究生工作的异化。有的大学甚至遴选一批有导师头衔而不实际招生的博士生导师,搞所谓的“评聘分开”,更把导师作为一种荣誉的做法推到了极致。

二是研究生学位点的无限扩张。多年来,是否有博士点、硕士点,被当作衡量一所大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这就引导众大学奋力争取博士点、硕士点。有条件上,没条件也要上。笔者曾参加一所新建大学的学士学位合格评估,评估结束时,该校校长明确地说,下一个目标是要争取硕士点。于是,没条件者“重在运作”,“跑点”的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再者,只论数量,不重视内涵建设,由拼凑起来的队伍去争博士点、硕士点,点批下来后竟然无导师的现象也不鲜见。现在批准博士点的要求有所降低,有的学校教授仍然是那些,博士点却可不断增多,岂非咄咄怪事。这也是一种异化。所以,学位点多,并不代表整体实力强。

三是培养质量的下降。大学本科生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本科生人数骤增,由于就业的压力,使得更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于是硕士生教育也大众化。同样,博士生也在扩招,中国博士生的数量甚至超过美国。这同样带来生源质量问题。上世纪80年代,全国博士生招生数还不如现在一个省的招生数。另一方面,研究生入学后学习目的性模糊,只为“学位”不为“学问”;只为文凭不为学术,不但硕士生如此,博士生也已未能免俗。研究生入学以后,很难进入学习和研究的状态。第一年忙于应付外语考试,第二年才有点时间看点书(有的则忙于作家教,因为助学金太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第三年草草应付论文,主要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如此三年,能学到多少东西?而官员跻身硕士、博士队伍,也给研究生培养带来极大冲击。官员忙,大多没到学校上课,专业课的学习流于形式。还有,有的导师一年招十几个博士生,如何指导?有的导师不负责任,不认真上课,博士生一个学期也难见导师一面,甚至导师只是挂个名。研究生和导师疏远,也是培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四是制度规定的不合理。研究生是精英教育,研究生招生本来应该给学校和导师更多的自主权。但是,现在一些学科招生时连专业课都全国统考,实际上是研究生考试高考化。再如,硬性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发多少篇论文,博士生还要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这种规定,看起来好像是严格要求,其实是脱离研究生培养的规律和实际的,此种速成要求,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而且还对社会上代写论文的“产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出口方面,又非常宽松,极少有研究生不能毕业的,几乎人人都“成才”。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现在硕士生招生,把硕士研究生区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一个从分类培养入手的很好的改革措施。但愿以此为契机,研究生教育改革能取得更大的进展。(福建日报)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