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里开发不要妄想去做文化暴发户
www.fjnet.cn?2012-08-24 07:15? 程奎星?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地方,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设过程却是虎头蛇尾。(新京报 8月23日) 在地方政府无限追求经济效益的刺激下,历史遗迹和名人故里,甚至是根本没有归属意义的神话传说,一大批文化元素被一种完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有失理智的开发激情推上了文化经济的快车道。一些完全是带着传说韵味和宗教色彩的人物,广泛存在于民间流传中,根本就没有硬要找归属地的意义,但是为了抢占名人故里的金子招牌,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斗得不可开交。 为此,一些地方政府花重金四处招揽专家学者给自己撑腰助威,什么“女娲故居”、“大圣故里”、“观音之乡”、“梁祝故里”,就连《水浒传》中毫无正面形象的西门庆也成了众家争抢的对象。打口水仗就不如先下手为强实际了,那些深陷名人经济效应旋窝的地方政府,已经来不及争出个高下,就纷纷斥资上马立项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打着名人故里的旗号,以旅游开发的模式大张旗鼓兴起土木建设,名人故里在众多地方掀起开发热潮。 之所以这些地方政府对争抢名人故里如此热衷,而又马不停蹄上项目、搞开发,完全是抱着一种妄图借着搞文化产业开发,兴旅游产业而一夜间暴富的心态。时隔几年,这些起初被众相争抢的名人故里项目,当初热热闹闹立项上马的文化产业,纷纷偃旗息鼓下来,大部分都已经夭折,陷入中断开发的命运。那些投入了巨资的名人故里开发项目,几乎都成了虎头蛇尾的“半拉子工程”。名人故里开发遭遇了现实“滑铁卢”一蹶不振,这是一些地方政府经济效益欲望膨胀冲昏脑袋的后果。 搞文化产业开发,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这原本是一条循环经济与绿色产业的好路子,缘何就走上一条扭曲畸形“文化暴发户”的不归路,这值得我们诸多地方政府反思而引以为戒。首先要搞文化开发,我们必须弄懂什么才是文化,哪些文化有开发价值,而且必须明确我们的文化开发始终应该是站在一种保护与传承基础之上。然后,我们才能去谈所谓的文化开发带动经济发展。其次,搞文化开发必须以一种虔诚的心态来对待,文化是一种潜在开发资源,能带来客观的经济回报,这种认识并无不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开发好了的确能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开发失败就是对文化的破坏。 一些地方政府轰轰烈烈的文化大开发惨淡收场,不仅对原本淳朴的文化内涵造成了扭曲破坏,而且大规模的开发投入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就拿一直被追捧的名人故里开发项目来说,这种所谓的靠开发文化名人来带动旅游产业增值的项目,必须有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历史名人依附,要经过认真的考察与论证,只有真正确定这个历史名人给当地留下了可以作为开发资源的文化遗产,方可以开发,而且整个开发都应该以保护与传承为主导意识。硬去追潮流,甚至去传说与宗教中找一些毫无依据可查,在当地又根本没有文化遗留的“神人”来作为开发对象,只能是虚幻一场而已。 要想把文化价值转变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们必懂得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比起来有着特殊而不能比拟的意义,这种意义的真正内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开发文化产业虔诚与纯正的目的,只有在以保护和传承为基层之上,去继承先人留给我们真正值得继承与发扬的文化精髓,才有可能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急功近利妄图一心靠文化来发大财,不注重保护与传承,反而想借开发文化的骗局来满足一夜爆发的贪欲,不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要折损原本就脆弱的地方文化底蕴。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24]如何摆脱“烂尾景区”的发展窘境?
- [ 08-23]十年·跨越:实现“文化民生” 增强文化实力
- [ 08-20]漳州首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通过公示 曾是世博会供应商
- [ 08-10]福建上半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2.5%
- [ 08-09]福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08.83亿元 同比增22.5%
- [ 08-06]文书阁八角楼主体完工 东方漆空间创意园添地标
- [ 07-25]碧玉文化产业园项目签约莆田 援疆项目取得突破
- [ 07-24]荔城拟建三大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园 总投资超3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