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繁体字入教材”为何不兼顾孩子的想法?
www.fjnet.cn?2012-11-08 17:17? 程思明?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前不久,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教材中不仅选取了一些国学经典,同时每节课讲解了一个繁体字,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文字的意境和美。(11月7日《大河报》) 人们在围绕着人教版教材中“讲解繁体字”这件事上,往往把质疑的焦点过分集中于是否会加深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论点或繁体字有利学习的功利化色彩方面上,若从论者的角度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正当的想法,但那种不顾孩子及家长的想法,就此认定得出的一系列结论的行为,显然对于争论此事来讲,不具有任何说服力。 表面来看,“识繁”并不意味着要“弃简”,加之教材本身并没有用繁体字,因此也能够得出繁体字如教材利大于弊的结论,但若仔细思考,我们应当可以看出,在对于中小学课堂“讲解繁体字”这件事的争论上,一系列针对繁体字是否该进入教材焦点显然是陷入了一种成人化的思维误区,那种认为凡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就是一种好的行为和完全反对繁体字的论点,显然具备一定的偏废论调。而那种过度诠释,乃至于使之上升为“繁简之争”的做法,实际上早已偏离了教育主题的讨论范围。 要知道,教学任务毕竟不是学术争端,除了要做出必要的讨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围绕讨论的时候理应把孩子的想法和权益兼顾到位。因此,在对于此事的讨论过程中,我们既要摆脱那种“废繁写简”的单项选择,同时又要跳出“恢复繁体”的绝对思维,只有用客观量化指标去认知这种人教版的教学方式,努力寻求更多的想法,去看待繁体字的识别效果,才有可能得出一个客观而公正的答案。 从报道中学生家长所说的“古文的学习,孩子们的识字能力、专注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的实际效果,也得以看出繁体字的识别显然能够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和古文学习,不过,需要指明的是,既然是为了孩子着想,那么围绕着是否应当在教材中出现繁体字也理应对孩子的建议不容搁置。 实际上,孩子是受教育主体,其想法最能表明繁体字的好处,在此之前,无论是家长的说辞,还是教育工作者的坦言,也都无法完全代表他们的言论。所以说,我们在对“讲解繁体字”这件事中,也必然需要知道孩子们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更为客观地对新教材的认定做出综合判断。 将孩子的想法搁置不提,所进行“繁简之争”,无异于是一种把孩子当成了教育的“小白鼠”。在这里,所谓的新版实验教材也不过是对孩子的再度摧残,而所谓的教育成果也必然只是建立在对试验品的结果来看,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实际上,单纯依靠“废繁存简”或将其作为功利化教育的试验,都是对孩子的一种个体矮化,而这些教育模式,显然也与现代教育中所倡导的因势利导、尊重个体所背道而驰。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07]培养公民意识比国学教育更重要
- [ 11-06]国学进课堂须过三道关
- [ 05-05]国学怎么会热呢?
- [ 03-22]传承“家学”就是传承“国学”
- [ 01-14]别鄙弃、仇恨孔子
- [ 01-06]蒙学教材如何“取”与“去”
- [ 12-31]学校强迫“读经”比奥数还要毒
- [ 09-01]“国学天才”事件中的舆论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