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善款发霉是捐赠下降的鲜活注脚

www.fjnet.cn?2012-12-27 10:14? 张遇哲?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网爆成都市红会在汶川地震后设立的募捐箱善款,因多年未取,导致箱内纸币长出白毛。据当时出资制造募捐箱的公司负责人表示,原本应放在公共场所的募捐箱,有些被严重损耗,甚至被盗,最后超过500台募捐箱被弃于仓库。(12月26日《新京报》)

据介绍,2008年地震后,成都红十字会与当地一家广告公司签订合同,计划在城区公共场所设置3000个红十字募捐箱。但是,当年安装了726台后,募捐箱设置工作就宣告搁浅。由于监管不力,有数百台募捐箱遭损坏,甚至被盗。因为多年未取,一些善款甚至出现发霉、长毛的现象。

对于这一切,当事广告公司的说法是,成都红会出现人事变动后,单方违约。目前,成都市红会尚未予以回应,募捐箱计划中途夭折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无论合作双方产生了怎样的矛盾和纠纷,都不能“神仙打架,慈善遭殃”。募捐箱很轻,或许投放的只是一些超市的找零,孩子的零用钱;同时,募捐箱又很重,里面盛放着公众的爱心和期待,以及慈善部门的公信力。多年未取所留下的,不只是一张张发霉的纸币,更是一颗颗破碎的爱心。

就在同一天,法制晚报报道,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透露,2012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约700多亿元,与去年相比降幅超过1成多,且已是连续第二年下降。对此,有业内人士将其归因于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郭美美事件影响个人捐赠热情。这些固然是不争事实,但只从大环境上找原因和一味地怨天尤人,却很可能掩盖慈善制度本身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善款发霉正是捐赠下降的鲜活注脚。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慈善组织的危机不是因为有公募、非公募之分和官方、非官方之别,人们现在对慈善行业争议和不信任的本质原因,是慈善组织还不太善于“尊重”捐赠人。诚如斯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今年9月21日,云南鹤庆县小学两名女老师带着该校师生为昭通地震灾区募捐的3000余元现金到民政局交款,竟被工作人员责怪零钱太多不好数而拒收,引发舆论哗然。“募捐箱有人设置无人管理,成了垃圾箱”等负面新闻也时有曝光。更匪夷所思的是,在这起事件中,成都红会与对方签订的协议中竟然没有涉及募捐箱清理、丢失等管理事宜,遗漏如此关键内容,简直是在拿捐赠当做儿戏。

目前,中国红十字总会官方微博已经作出回应,将针对此事组织调查,并在全国范围内排查。这一雷厉风行的态度值得肯定,不过要想让募捐箱不再休眠,不能只靠运动式清理整顿,更要让慈善组织学会“尊重”捐赠人。只有建立制度化的第三方监管机制,让捐赠人能够对捐款的用途、去向进行全程监督;推动慈善问责风暴从“结果问责”向“过程问责”转变,提高违规处置善款的代价和风险,才能倒逼各级慈善组织珍惜权力,敬畏爱心。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