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哪些改革配套

www.fjnet.cn?2013-03-27 09:23? 易 鹏?来源: 我来说两句

3月17日,中国国务院新任总理李克强在他的首次记者见面会上强调: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这意味着这轮新型城镇化重在制度改革。

毫无疑问,城镇化肯定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但城镇化只能说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而不是内需所在,要想从内需潜力变成真正的内需,就必须要借助改革来推动其实现。换言之,中国的城镇化是作为最大内需潜力所在,改革则是作为最大红利所在,两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动力所在。

同时,这轮新型城镇化明确提出,核心将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之前中国的城镇化更多的是体现为以物为主,直接造成了土地城镇化远高过人口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中还出现了2.6亿处于夹生层的农民工群体,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半城镇化现象,这些人尽管生活工作在城里却分享不到城里的公共服务,这种以物为主的城镇化肯定是低质量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要想从以物为主转身走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中最大的转身并非是基础设施、土地开发这种“硬转身”,而是牵涉到制度改革层面的“软转身”。因为长期以来中国高速、巨额的城镇化基础设施投入,大量建新城并没有达到实现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缩小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依旧停留在只重速度而非质量的层面。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一定将是制度改革的“软建设”为主,基础设施的“硬建设”为辅。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这轮新型城镇化将是一个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对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这种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将直接关联到这轮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改革的方向主要通过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释放并扩大内需,最终实现安居乐业。

这些城镇化的制度改革将牵涉到众多方面和多种层面。首先要直面与城镇化关联程度很高的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方向是让目前已经处在城里的2.6亿农民工以及未来还将陆续进城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能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终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这些公共服务将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公平原则,避免收入差距过于拉大,确保社会的稳定。土地制度改革是要实现土地增值的合理分配,处理好人地矛盾、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实现土地增值的合理分配。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当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行户籍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肯定会需要其他方面的制度改革予以配合。

比如要实现户籍制度改革,一个农民要转化为市民分享到均等的公共服务需要的资金当前水平将在几十万元左右,几亿农民累计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另外一方面为了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其中的分配比例,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必然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当面临这种此消彼长的局面,意味着会加速现有的财税税种设置的改革,会加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分配机制的改革;也会加速国有资产进行新一轮股份化改革,当然也会加大对金融创新的改革力度。而且可以预见在实行这种农民分享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将面临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民间的利益调整,甚至会出现一些激烈的博弈。这都意味着为了面对这种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可能需要一些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予以配合。

由此可见,这轮新型城镇化重在制度改革,而每向前进行一个制度改革就可能产生众多的关联制度改革,从而在中国更大范围内形成绵绵不息的内生型改革的格局。有了这些对新型城镇化重在制度改革的认知,一方面可以避免社会上将新型城镇化认为是一次新的投资大跃进,避免地方政府和企业继续依赖投资来推动经济,阻碍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也让全社会意识到战略布局新型城镇化是在进一步坚持改革,通过新型城镇化中的制度改革推动更多改革。

□易鹏(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

  • 责任编辑:唐丽萍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