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接报者漏风跑气,举报人“销声匿迹”

www.fjnet.cn?2013-03-27 10:43? 徐云鹏?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为鼓励市民举报身边的安全生产问题,马鞍山市安监局实施“举报有奖”。今年有4位举报人符合奖励条件。但令人尴尬的是,公告已经发布一周多了,4名获奖的举报人却无一露面。马鞍山市安监局安监大队工作人员打电话与获奖人联系,但电话不是打不通就是被告知“打错了”。(2013年3月26日 中安在线)

事实上,马鞍山市安监局监察支队支队在接到安全问题举报后,都一直按照这些举报人留下的通信号码联系处理,举报人也都很关心事态处理进展,时而打电话来询问。可是一旦事情处理完毕,他们也逐一“销声匿迹”了。实际上,除了那些公开与被举报对象“鱼死网破”斗争到底的人外,大多数举报人是不敢公开露面的。愚以为,举报人被奖金“吓跑”了,见钱眼不开,主动放弃领奖,首先是由于当地的执法环境较差,害怕遇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且没人为之撑腰,自讨若吃,甚至祸殃家人亲朋。

过去,每当发生举报人遇受打击报复事件,在查找问题原因时,一些利益攸关的人总是首先把目光盯向制度设计,在法规层面上打转转,认为这是法制不健全的结果。其实,这正是一种绝妙的责任推脱,是一种障眼法。必须承认我国目前确实没有专门的举报人保护法,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但同时也应该明确,对于举报人的保护,我们真的不缺少法律。比如《刑事诉讼法》第49条,《刑法》第308条,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1991年由发布的《关于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保护举报人和证人是有法可依的,且具有操作性,关键是这些法律不落实。

举报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对举报人的保护是举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人民群众监督权实现的必要手段。应该说,在接报机关里,举报人姓名、工作单位和通联方式等信息属于保密范畴,应当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措施加以保护。严防举报人信息外露,也应该成为一条铁的纪律,相关涉密人员都会心知肚明,并视为大忌,不敢触碰。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