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错不用“×”:教育创新切莫盲目
www.fjnet.cn?2013-09-28 16:47? 王勇强?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本学期开始,沪上小学全面启动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沪上部分小学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措施。闸北区一学校教导处就发布了一个新举措:老师在批改课堂作业时,用“O”替代“×”,来批改作业的错误。(9月28日,新闻晚报) 批改作业的错误用“O”替代“×”?学校解释,这一新举措据的提出,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方式”,让老师的教学方式显得“柔和一点”,使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应该说,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具体措施,笔者却无法苟同。 “×”表示错误,“O”表示学生订正过关,这已经成为师生间约定俗成的批改标示方式。突然间,我们要用“O”替代“×”,老师不光要对此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反复解释,还得另寻第三种符号来表示订正过关。再者,只要代表的是“错误”,用“×”和用“O”又有什么区别。作业本上满是“O”和满是“×”同样都令人羞愧,并不会因为换了一个马甲就“变得温和”。这就好比是嫌“农民工”这个词难听,张罗着换个名,做的都是表面文章,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反而可能给教学添了乱。 笔者认为,该学校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教育举措,与教育界不断提倡的“教育创新”不无关系。我们国家长期致力于教育改革,创新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应试教育当道的状况下,“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警惕在教育创新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 曾有老师在教课文《邱少云》时,为让其学生真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大搞“创新”,在课堂上上演“火烧手背”的一幕,造成两名学生烧伤。这足以引发我们对教育创新的反思:创新不是无谓的冒险和异想天开,也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盲目的破旧立新。同样,“×”表示错误,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反倒是“创新”的“O”可能把孩子面对错误的勇气都磨光了。这样的“创新”举措,不要也罢。 实际上,对教育的创新,是存在一个评价的尺度的。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的培养,这样的教育举措,就可以算是一种教育创新。如果偏离了这一尺度,即使是出于好心,也可能办了坏事。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28]穿上“O”马甲错还是个“×”!
- [ 09-27]教育孩子,须多些“O替×”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