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让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

2014-08-01 08:31:58?任俊明?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聚焦“户籍制度改革”系列之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对于农民工群体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李克强总理如此表述,“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发挥了十分巨大、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显示,中国近几十年快速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这个红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工的贡献。”概言之,我们取得今天的发展成果,农民工功不可没。因此,当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候,也应涵盖农民工群体,其路径就是要让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

之所以是有序而不是“一勺烩”解决,是由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城镇化进程决定的。今天的农民工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再也不是农闲时进城打零工那么简单。除了短期在城市灵活就业以外,一些农民工已经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只是户口还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生活习惯、理念等与城市人一样。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又要有不同办法。所以我们说解决农民工问题要实行差异化服务政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不是简单解决身份问题,而是要让农民工在城市里住得下、有保障,让他们能享有相同的待遇,解决这些问题要与发展同步。

当然,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永远绕不开户籍。随着城镇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已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破除城乡户口的差异化问题,大量的农民工仍然会被“挡在”城市之外,也就无法在城市中享有平等的待遇。但如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如何在破除的同时不带来新的问题?这是需要政府多方考量,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的。就目前而言,先解决部分农民工的落户问题,由小城市逐步向大城市扩展,无疑是比较稳妥的办法,也是保证农民工融入城市效果的合理方式。

让农民工有一技之长,是有序融入的重要保证。使农民工成为“新市民”,关键是要让他们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如今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质量也有着自己的追求,也希望从事更体面、更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工院校,努力让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造就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较高素质劳动新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工荒”。一些地区出现的“用工荒”,固然有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也有具备一定技能要求工种人员匮乏的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提档升级,对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让他们跟上发展的脚步,逐步摆脱脏累差的工种和工作环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蓝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一些老问题如欠薪问题,必须常抓不懈,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

让落户的农民工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他们成为“新市民”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一些城市已经开展或尝试了一些工作,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将农民工纳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范围,逐步将有意愿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将住房保障和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农民工等。作为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做到位。在综合考量城市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有能力开展的工作要先期做好准备、理顺环节,要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顺利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对于那些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全面展开的工作,也不能停滞不前,要进行探索性尝试,为全面展开积累经验。为农民工提供服务是一项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各级各地要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加深认识,加速开展。

让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我们的社会也需要一次思想上的洗礼。社会上不乏将农民工视为城市的“二等公民”的看法,然而,农民工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一分子,而且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甚至牺牲的一分子。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的社会不仅要从物质上回馈,还要从精神层面给予他们应有的尊敬,让他们能体面地在城市中生活。

系列二:进得来,还要待得住

系列三:破除壁垒让人民自由迁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