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慈善组织不透明,《慈善法》呼之欲出

2014-09-22 16:45:59?叶祝颐?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9月19日,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深圳第三届慈展会上发布《2014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这是该中心连续第6年发布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报告显示,有77%的公益慈善组织透明指数得分不及格,五成公众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不满意。(9月21日《新消息报》)

近八成公益慈善组织不透明,五成公众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不满意。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让人担忧。“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如何规范慈善捐赠活动,提高慈善组织透明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捐款62.7元,占同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33%。同年,美国人均捐赠为962.6美元,相当于中国人均捐赠的97倍。毋庸讳言,我们的慈善事业不发达,慈善氛围并不浓厚,为富不捐的情况客观存在。但是慈善透明度差,公信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屡被质疑,就颇能说明问题。民政部原官员王振耀曾感叹:“在中国行善不容易!”这并不能片面责怪国人缺乏善心,而是指“善门难开,善门难进”的尴尬。王振耀还发出了“慈善机制为何落后于慈善热情”的疑问。既然中国人不缺乏善心,那只能从慈善机制方面寻找原因。

就拿捐赠数额最大的汶川地震来说。中国南都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曾归纳了灾后捐款“四不见”:第一,捐赠人看不见捐款到底用在哪里。第二,灾区群众看不出哪些是捐款。第三,灾区政府看不到捐款在哪里。第四,民间公益服务看不见。“四不见”或许有点偏颇,但是扯出的慈善透明度话题值得关注。

事实上,基于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不少人对地震灾区捐赠并未通过慈善机构进行,而是直接把钱物交到灾区群众手中。捐赠人直接向受助人发放钱物,存在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理想的捐赠模式应该是,慈善机构统一收取捐助资金,集中管理,科学调度,让每一个需要救助的群众得到关爱。但是捐赠人直接把关爱送达受助人,也是慈善捐赠透明度不足的一个注脚。捐赠款物是否跑冒滴漏,是否全部用于受灾群众,捐赠人仍然心存疑虑。尽管此后中国红十字会对外公开了汶川地震捐赠款物去向。但是公开时间姗姗来迟,捐款使用明细也只是粗线条勾画,捐赠款物是否全部用在刀刃上,尚存疑问。

慈善捐赠款物是真正“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甚至成了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虽说我们可以怀疑有人滥打善款的主意,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捐赠款物监管机制粗放,对捐赠款物的来源去向、监管使用等问题尚未形成刚性约束。难以保证捐赠钱物全部用在刀刃上。我国虽然制定了《红十字会法》与《《公益事业捐赠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两部法律也显示出一些不足。尽管有消息说,因为社会各界对慈善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论,导致《慈善法》难产。但是,从长远来看,出台《慈善法》,依法规范慈善捐赠与善款使用,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有道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无论是已经公布的《慈典》与《慈善事业发展纲要》,还是未来的《慈善法》,阳光慈善是无法绕去的核心问题。对外公开慈善捐赠的流程与资金来源与详细去向,有利于保护公众的爱心。而且,对善款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处罚机制。只有全面公开善款的来龙去脉,发动公众参与监督,用千万双眼睛盯紧善款去向,从内部监管向外部监督推进,真正实现“阳光慈善”,才能提高慈善组织透明度,激活社会慈善捐赠热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