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将高考加分纳入自主招生是改革正道

2014-12-18 07:40:44?熊丙奇?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7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公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课程)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根据意见,高考将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优秀学生等5类全国性加分项目。(相关报道见A8版)

这是在2014年规范高考加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高考加分进行的规范。概而言之,规范高考加分,就是对2015年后获得的各类学科竞赛、体育竞赛、荣誉证书的奖励性质加分全部取消,而只保留照顾、扶持性质加分。对于取消的奖励性质加分项目,将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和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加以体现。

在笔者看来,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固然可以治理加分造假和加分泛滥,但还需考虑后加分时代的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国家应该在取消高考加分之后,着力推进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校建立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这既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材,同时也让中学摆脱应试教育,进行多元、个性化教育。

之所以高考加分出问题,是因为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是采取总分模式的集中录取制度,学生获得的特长加分是加在高考总分上的,因此,这导致特长加分变异为加分教育——一些家长会让学生获得特长加分,把学生送去培训班,这反而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与发展真实的兴趣、特长背离,再就是,权势介入加分操作,制造加分腐败。

既要避免加分教育、防止加分腐败,又要在大学录取中体现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关注,唯一的办法,只有推进大学自主招生,由大学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招生标准,招收具有本校所要求特长的学生,并在招生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考察。事实上,我国目前存在的高考加分项目,都可以作为大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个指标,有的大学可以用多个指标进行评价,有的可选择适合本校的指标评价。包括对学生进行照顾、扶持性的加分项目,也可以纳入学校的多元评价体系中,诸如设立地方教育因素指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家庭因素指标(针对烈士子女)等。在美国的大学录取中,学校考察学生的指标多达16项,每个学校对于每一考察项目会有不同权重,以此全面考察一名申请者,并招到适合本校的学生。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怎样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将学生的特长表现纳入学校评价体系。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这主要通过两方面解决,一是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可以让获得奥赛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学生获得初审优先权,或直接入围面试;二是在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中,将艺术、体育等特长进行记录,供大学录取时参考。这两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如果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那么,自主招生本身的价值十分有限,学生获得的还是高考录取加分优惠,这和高考加分没有本质不同;其次,如果大多数高校的录取用考生的分数作为唯一依据,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将很难在高校录取中派用场。

治理高考加分问题,必须针对导致高考加分异化的病灶对症下药。为此,我国应该在高考改革中,大力推进考试招生分离,实现高校依法自主招生。2月17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核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但从意见看,这只是简单地把此前在高考前进行的学校笔试、面试移后,还是给学生一定的录取优惠。然后再填报志愿。这无法避免与集中录取制度嫁接的弊端。

笔者建议,高考之后的高校自主招生,完全可以实行“统一考试+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方式,即高考成绩公布后,高校可自主提出申请本校的成绩要求(包括统一测试成绩要求和学科特长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多所大学,大学独立结合统一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素质、中学特长表现和大学面试考察,综合评价申请者,并独立发出录取通知书,每个考生可在自主招生中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

如果能实行这样的自主招生改革,我国高考改革就将迈出重大突破,困惑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以及大学无法自主招生的问题都找到了破解之道。熊丙奇(上海 教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