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9-08-23 11:09:54?杜飞轮 刘雪燕?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严重经济危机是困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宏观调控。有力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优势,使我国能够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经济风险冲击、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是党中央加强经济管理、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面临严重的商品短缺。为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采取放松计划管制等宏观调控举措,充分挖掘和释放工农业生产潜能,大力增加商品生产,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此后,局部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凸显,宏观调控开始致力于扩大有效需求以实现供需总量平衡,通过解决“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需求迅速扩张导致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宏观调控致力于及时治理局部经济过热,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结构性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及时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强大国内市场建设。

价格变化是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重要途径,但价格高频大幅波动则会扰乱市场预期、影响经济稳定。因此,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就成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针对1990年前后个别领域出现涨价、抢购、挤兑的情况,党中央果断采取压缩投资、冻结部分商品价格、实行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等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化解了价格过度波动风险,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现通货紧缩压力。党中央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增加出口和有效利用外资,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使我国经济步入“低通胀、高增长”的良性轨道。2012年前后,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内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复杂形势下,党中央综合施策,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举措,扭转了物价水平过快上涨势头。

外部风险冲击往往是一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我国宏观调控在抵御外部风险冲击、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周边许多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同时采取鼓励出口、吸引外资、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不仅有效抵御了外部冲击,而且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和经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远超以往,我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党中央迅速推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就业等政策措施,有效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增强了市场信心和经济运行稳定性。近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外部风险明显增多。党中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突出特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创新完善调控思路和方式,把短期调控政策和中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能有序转换。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