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东南锐评 > 正文

如何让科技助力金融活水流向田间地头

2020-09-01 08:03:01?作者:何志文 真晖?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在闽北,茶叶、葡萄、莲子等特色产业众多,这些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不过,也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易受气候和市场波动影响。能否有持续的金融活水浇灌这些乡村产业,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受疫情影响,今年预订茶青、干茶的人明显减少,茶叶的销售和流通受阻,武夷山茶产业受到冲击。武夷岩茶的生产加工重点村黄村村,就有不少茶农一方面茶叶滞销、资金回流难,另一方面工人工资、收购茶青等资金要付,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了解情况后,农行武夷山支行以“快农贷”为该村授信2500万元,用信2000余万元,解了茶农燃眉之急。农行南平分行制定“一县一快农贷,一特色产业一快农贷”服务方案,上线茶叶、锥栗、柑橘、橘柚、葡萄、莲子、生猪等22个特色产业项目,“惠农e贷”覆盖南平市所有县域、乡镇和94%的建制村。

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这是中央的要求。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结合,可为普惠金融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支撑。

将科技嵌入基础性金融服务

金融活水进乡村,必须强化金融科技运用,将科技嵌入基础性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要为人使用,才能发挥效能。笔者发现,农户群体掌上银行APP使用率较低,部分农户简单地将掌银看作替代柜台转账、汇款的渠道,不知如何利用掌银办理更多金融业务。

金融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更是凸显其重要作用。比如,借助移动终端应用,结合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为农户建档、业务办理、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提供全流程系统支撑,甚至不需要农户来回银行,提高信贷作业效率。又如,以移动支付、网络结算为切入点,打破传统金融物理网点的局限,可为农村地区提供自助便民柜员机、手机、电脑等便捷高效的智能终端设备,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我们看到,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智能理财等金融产品,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相继在农村落地,城乡之间的数字化鸿沟正被逐渐打破。

科技助力信用体系建设

金融活水进乡村,农户征信是难题之一。数字技术为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提供了可能。

缺乏抵押物、农户和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农作物生长和销售易受气候和市场因素影响等,都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风控难度。怎么破?

数字产生信用。比如,金融机构推出“惠农e贷”产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主动对产业集群进行调查,批量获取客户经营、交易、行为、征信等数据,建立信贷模型、匹配授信金额,筛选符合条件的农户生成白名单,主要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实际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在农村的普及,电商、社交等移动应用的迅速发展,为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积累了大量原始数据。有关金融机构可以健全数据比对机制,合法借助涉农电商平台、农业供应链融资平台等入口,动态掌握农企、农民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交易记录、违约记录等,描出“信用画像”和“风险画像”,确定客户信用评分,依据信用评分确定授信额度,实现农户贷款批量化、标准化发放。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体系建设应是一个整体,要健全信息共享机制,避免形成信息孤岛。一方面,通过订单掌握购销关系,掌握专业大户、农产品收购商、消费者的农产品产地直销服务链,形成原材料采购、农副产品销售的可追溯体系,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逐步实现执法部门、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之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多方信息互为补充、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农村信用体系。

当前,乡村振兴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因地制宜,将金融科技链接到农村金融供给实践,是提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福建日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