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俗乱”的讲解怎么破
2025-05-07 10:27:43? ?来源: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点燃文旅消费热点的同时,线上线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内容。然而,一些“假俗乱”的讲解内容,不仅没有阐释好文化遗产价值,还对大众的是非观、价值观、历史观等造成不良引导,短视频平台更成为此类内容的重灾区。 一些自媒体和导游为博眼球、赚流量,不惜编造离奇故事、渲染低俗内容,将严肃的历史文化解构为浅薄的娱乐消遣。有的大肆传播未经考证的野史传说,有的刻意渲染迷信、怪力鬼神的内容,有的则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凡此种种只为抓人眼球。在流量至上的功利思维下,知识的准确性、历史的严肃性,被这些人弃到一旁。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内容往往披着普及历史知识的外衣,通过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对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群体造成尤为恶劣的影响。 “假俗乱”讲解的出现,折射出当前“文博热”中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公众对高质量文化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面对观众高涨的观展热情,文博单位自有讲解服务能力往往有限。同时,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讲解内容和参观方式,对文物介绍的细节、游览方式的互动性有了更高要求,而文博单位无法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元化的参观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催生了线上线下不少“野生讲解员”,他们的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有人为了吸人眼球便信口开河。 治理“假俗乱”讲解,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综合治理体系。文博单位应当主动作为,通过增加官方讲解场次、扩大志愿讲解队伍、丰富和改进讲解内容等方式,扩大优质内容的供给。对于短视频平台这一“假俗乱”讲解的重灾区,则应强化平台责任,建立专业审核机制,对传播错误历史观的内容及时纠偏。 在规范管理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一刀切的简单思维。文化传播有其内在规律,严肃的历史知识同样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讲什么故事、怎么讲好故事。我们既要坚决抵制歪曲历史的低俗内容,又要鼓励用创新表达方式阐释历史文化,用符合当代传播规律的形式解读文化遗产价值,在确保内容准确的前提下,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满足公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构建专业、多元、富有活力的文化传播生态,让公众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获得真知灼见,才能让“文博热”真正成为文化自觉的彰显。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