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应多些“咬文嚼字”
2025-05-08 11:02:07? ?来源:重庆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天津“汝呓如意”奶茶店饮品封口膜上印有汉字“嬲”,包装还特别标注该字“多数用作脏词”,引发网络热议。多位天津网友指出,此字在天津话里带有不雅、不文明意味。目前,该品牌官方平台致歉并回应称,封口膜上的生僻字系随机生成,已统一销毁相关包装。 事实上,这并非奶茶品牌首次因文字问题陷入舆论漩涡。2023年,浙江温州某奶茶品牌就因杯身印有方言粗话被责令整改。这些接连发生的事件,折射出当下品牌营销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该较真抠字眼的时候,就得好好“咬文嚼字”,别等问题发酵了才去解决。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文字“擦边球”现象呈现出模式化特征。部分商家刻意选用方言俚语中的暧昧词汇,利用语义双关制造传播噱头。这种行为不仅公然挑战我国广告法中“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等规定,更暴露出部分企业对品牌价值的严重误读。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因包装文字引发的投诉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无疑给企业和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奶茶等新消费品深受年轻人喜爱,其包装设计已成为品牌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优质的品牌文化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消费者,从而提升品牌价值。使用不雅文字,不仅无法彰显文化内涵,反而会对品牌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如今的消费者购买奶茶,除了关注品质,也十分在意其附加的文化价值与消费体验。低俗的文字内容,显然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背道而驰。 从更深层次来看,此类现象反映出部分企业在品牌价值认知上的错位——将“创新”片面等同于“走偏锋”,把“接地气”曲解为“低俗化”,为维持热度不惜打“擦边球”。要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多方协同治理体系。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手段,建立“负面案例清单”和“文化合规指引”,对重点区域实施网格化巡查。同时,还可牵头制定行业用语规范,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 品牌营销的底线思维不容突破。当商家将使用不雅字解释为推广生僻字时,我们必须思考:创新是否应以挑战公序良俗为代价?商业自由与社会责任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只有坚守法律底线、文化红线和道德高线,品牌才能实现从“流量爆款”到“百年品牌”的跨越升级。 品牌营销不是文字游戏,更不应成为低俗内容的温床。无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应当多些“咬文嚼字”的较真精神,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市场环境。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