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田野上成长起来的新希望
2025-05-09 10:09:26? ?来源: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五一”期间,笔者得闲回了乡下老家。有别于之前多次返乡,此次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新鲜感主要来自一批玩“新活”的年轻人——他们有的依托秀丽风景办起民宿,为客人打造庭院竹影与智能家居交融、“看得见星空”的沉浸体验;有的架起直播间,从果蔬采摘到腊味熏制全程可视化,谈笑间带货出村出省;有的自编自导自演,用方言俚语演绎传统文化、乡土故事,短视频在网上赚取了不菲流量。 这群年轻人具有共同特点:对于传统农业中的水土节气、犁耙锄头、扁担箩筐等,可能并不熟悉,而对于流行文化、网络语言却能做到“张口就来”。他们以手机为犁、流量为种,把乡村变成了迸发经济活力的多维空间。 因为多方面原因,今天农村的年轻人不再像他们的父辈、祖辈那样耕耘在土地上,而是尝试用一种新的与土地联结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确实,农业文明的演进史,本质上是一部人类与土地关系的重构史。当新一代年轻人以策划服务替代挥镰割麦、用直播镜头取代躬耕陇亩时,这种看似背离传统的选择,恰恰印证了农业价值创造逻辑的时代转向。在数字技术重塑生产关系的今天,衡量一个人对土地贡献的标准,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体力付出,而在于能否激活生产要素的潜在价值。年轻人以知识资本重构农业生态的过程,正是现代农业文明突破传统边界的生动实践。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农机革命到数字耕种,人类始终在探索更高效的农业价值转化路径。当代年轻人虽未深谙传统农事,却凭借对数字技术的天然敏感,将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工具注入农业生产。他们用算法优化种植模型,用流量打通产销壁垒,用虚拟空间扩展农业外延,这种以智力替代体力的变革,本质上延续了农业文明的技术进化脉络。当手机屏幕成为观察作物的“新窗口”,直播间变成连接城乡的“新田埂”,传统农业“春种一粒粟”的朴素逻辑,便升华为“数据一粒籽,云端万顷田”的数字化变革。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具备天然优势。他们在城市积累的市场思维、品牌意识与数字技能,与乡村沉淀的生态资源、文化传统产生化学反应,催生出各种新型业态。这种跨界的价值创造,不仅突破了农产品“种—收—卖”的线性链条,更重塑了农业的价值维度。发生在中国广大农村的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已经证明,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上,“新农人”正携手“老把式”,升腾起新的希望。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