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经济论衡 > 正文

金融“活水”呵护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2025-07-01 10:03:14?作者:李宪振 杨洋?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光明论坛】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7.18万家,获贷率49.6%,比去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7.1个百分点。政策驱动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增强,为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企业注入更多发展信心。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不仅向行业和市场提供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还常常作为突破性、引领性技术进步的诞生地,在创新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几年,我国在通用航空、人工智能、机器人、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赛道上展现出强劲竞争力,很多引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就出自成立时间不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比起大型科技企业,中小企业有着更高的组织灵活性,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轻装上阵参与细分领域的前沿技术竞争。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种子,从研究开发到转化落地,其萌芽成长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轻体量赋予了中小企业独特的创新优势,但轻资产、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的特点也往往导致其在融资市场上处于劣势。客观来看,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依然存在,金融服务供给与多元化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作出重要部署,释放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的鲜明信号。前不久,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进一步强化了相关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针对性地提升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覆盖性、延续性,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精准“滴灌”,需要统筹协调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中介服务机构等多方力量。政府引导基金需明确差异化定位,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发挥撬动和调节作用,坚持通过市场化方式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扩充市场长期资本。可利用好政策工具,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完善科技型企业评估授信模型,创新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服务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比如,安徽创新实施“共同成长计划”,以金融服务优先权为基础,促进银行与企业达成中长期战略合作,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意愿能力。支持优质科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开展融资,需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的科创属性。以提升适配性为导向,持续优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规则机制,丰富科技金融产品供给,疏通“募投管退”各环节堵点卡点。此外,还需加快形成符合创新规律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可鼓励发展科技保险等风险管理工具,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分散缓解投资风险。

在拓展融资渠道之外,创新生态的构建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也很重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价值主要表现为无形资产,传统的信用评价方法难以准确反映其成长潜力。要解决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个重要手段是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画像,而这也对相关数据的整合共享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意味着需要从机制上着手完善互通互享的数据底座。在构建量化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湖北省打通科技、工信、人社等13个部门数据渠道搭建“智慧大脑”平台,汇集的指标数据通过模型计算转化为企业创新积分,为金融机构增信授信提供了参考依据。基于中小企业无形资产,还有一些地方推出了皇冠体育投注质押贷款、科技人才贷款等金融产品。汲取类似经验,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周期,构建覆盖人才引进培育、皇冠体育投注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对接等环节的全方位服务生态,高效耦合金融资源与其他创新要素,将有利于打通“知识”到“价值”的转化链路,放大各类支持性政策的协同效应。

经验证明,在产业领域,重大创新成果都是经过长期投入和探索而最终取得成功的,比如年初崭露头角的“杭州六小龙”,无一不是走过了曲折的成长之路。从它们背后的故事中也能看到,科技创新在早期阶段投入需求高,研发成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早期资本的及时注入和耐心资本的陪伴呵护。因此,我们还应重视涵养培育立足长远的创新文化,扭转追求短期业绩、盲目跟风的传统投资观念。引导金融市场主体从更长周期考量投资回报和收益,应用好绩效评价指挥棒,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指标,完善尽职免责以及容错机制,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包容性;同时建立健全科技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明确监管红线,稳定监管预期,为科技金融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作者:李宪振、杨洋,分别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