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眼里的农村是“真实农村”吗?

2016-02-18  第033期

这个春节,伴随着回乡过年的急切脚步,有关城乡中国的探讨尤为激烈。由“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开篇,到最终证实为假新闻的“上海女子因江西男友家中晚餐而分手”,再穿插以“安徽农村新春豪赌见闻:一年打工钱不够打牌”、“农村彩礼动辄数十万,大龄男性结不起婚”等报道。牵绊无数人乡愁的“梦里老家”,忽然在网络空间成了令人忧心的苦难之地。

广袤农村,近年来一到春节就新闻不断

“返乡日记”在春节火起来并不是偶然。很大程度是因为在这个时段,人们才更多关注了农村“老家”。农村这块我国社会发展的“短板”,经互联网放大后问题愈发沉重。 [详细]

不难发现,能够发起这个话题并且深有感触的人群,必然有过城市和乡村生活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城乡差异和乡村变化有特殊的敏感。这种观察确实发自真情实感,但有多大的代表性,亦未可知。 [详细]

然而,对故乡年复一年的悲悯抒情有没有意义?

对故土的悲悯抒情自然有意义,就是让所有人重新审视中国农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悲悯的抒情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振,但是年复一年的抒情性表达呢?纵观舆论场里各种返乡笔记,整体性的悲悯表达客观上使得社会对乡村的弃船情绪增加,却没有完成“为中国农村找出路”的写作初衷,或者说建设性有限。 [详细]

事实上,城乡往返者的感受未必是农民的真实感受

探讨乡村的变迁,参照物的选取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一些“返乡笔记”所折射出的乡村闭塞与萧索,是在潜意识中拿乡村与城市对比。如果以时间为轴纵向观察,乡村的很多新风貌令人印象深刻。回乡寥寥数日的观察,注定只是对乡村的惊鸿一瞥,其所记录的也只是乡村的皮毛和侧影。过度聚焦于消极和不足,难免有失偏颇。这样的关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淡忘、忽略。 [详细]

看待农村的新变化,应有更广阔的视野

不能把个别村落的变化泛化为对农村形势的判断,更不能把个别农户的变化简单归结为农村的整体衰落。看待农村的新变化,必须站在农民的角度,体会农民的感受。节假日到乡下,只有沉下心来体会农民生活,让情感与农民贴得更近一些,才能真正感受到变化。 [详细]

深爱故乡,就不要只是围观,哪怕只尽绵薄之力,对于改变家乡现状也是好的。再多“乡愁”,不如回家搭把手。如何通过努力反哺家乡,使家乡变得更美更好更宜居,这才是游子们该考虑的。 [详细]

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待故乡,对待农村,我们不应情绪化呈现她的样子,而是需要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她的呼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因为真正懂得,而变得客观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