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频道>博文精选 >正文

艺术与商业是完全可以并存发展的
来源:东南网 2012-05-08 编辑:黄水来

可想而知,置身于社会之中的画家们,面对这样的人情世故自然也有难以度外之隐,但他们自有个人的智慧:像明末清初画家石涛面对索画者,示以数十倍的高额酬金,以期逼退那些不愿之请。而台阁画家郭忠恕,面对顾主“逼迫”式索画,以一根绳线画遍丈余画幅的“注水”之作,草以应对。也有的画家以“签名”学生作品的方式,胡加搪塞。还有的甚至以作坊化“生产”、分工合作的方式,像今天工业流水线那样满足“市场化需求”……正应如此,这些画作往往专注于绘画表象的“写意”,难以真正嵌入创作者的思想内核,艺术水准自然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或许是因为这些功利化因素的扭曲,绘画界本来应着重突出的审美情趣,却稀里糊涂地让渡于膜拜存留画作历史时间是否久远、鉴别画作真伪的技能、作画大师名气高低等的外在表象比拼,而属于画作本身的艺术品质、审美情趣的关注,以及争论却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很多人只是知某画有名,却不知如何有名,为什么有名?

不能不指出的是,即便是在今天,公众对于画作的判断和印象也往往陷入两大“误区”,一是像张大千这样的大师,其画作的拍卖价格还能创下怎样的新高;二是一些专家学者如何为层出不穷的膺品张目,从而助纣为虐。

也此“相映成辉”的是,“业界”对画作本身的艺术评价鲜有提及,审美观一词似乎十分遥远。如果与绘画唇齿相依的审美问题不能得到社会的鼎力推崇,作为艺术范畴的绘画,其实已经淡去了最为本质的色彩。如此,绘画怎不会异化为商业的附庸?公众又怎不会疲于市价的关注与画作“商品”的争压?又怎可期待绘画对社会审美观予以陶冶、提炼和促进?或者讲,没有审美观为中心的绘画生态,画作不过是一张张披着艺术外壳的拍卖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首页> 互动频道>博文精选 >正文
相关新闻
·我们的情意,仍然像鲜花那样鲜活
·采野果变成了老一辈人童年的记忆
·你的生活怎么忽然变得不美丽了呢
热点推荐更多>>
互动精选更多>>
福建要闻 国内热点 文化教育 热点专题
台海播报 环球扫描 娱乐体育 互动反馈
生活服务 论坛热贴 博文精选 报料投稿
< 返回首页 | 回到顶部 >
东南网旗下网站 | 律师严正说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