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解放大桥东西两侧水域连同南北两岸,被称为“闽江之心”,已成为福州新的城市会客厅。本报记者 林熙 摄 什么是文旅?诗和远方。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和旅游从来相伴相随。 “旅行——它让你哑口无言,然后把你变成一位讲故事的人。”14世纪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这句名言,激起多少人对文和旅的向往。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游历山水之间,人们拓宽视野、涤荡灵魂,成就佳作名篇;而多少山川草木,因其融汇历史、饱含人文而愈有魅力。 旅游,本质上是人们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且以诗意共远方。5年前,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文化和旅游正式“联姻”,开创了文旅融合新时代。 文化旅游为什么要融合? 在悠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文化和旅游本就是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文化与历史景观的结合也开启了文旅融合的先河。 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不断迁徙、流动。这种迁徙,就是旅游的最初表现形式。而在长时间的迁徙过程中,又逐渐形成特定人群,孕育出特定文化。 这些文化碎片散落在大地上,化成面目斑驳的摩崖石刻,变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镶进游神的人间烟火里,也钻到蒸汽氤氲的美食中。 一代代旅人在路上寻找和拼接这些碎片。对于文人来说,旅游如探宝,李白游历峨眉山后,创作出《蜀道难》;登顶秦岭奇峰后,创作了《登太白峰》;游览安徽宣城敬亭山后,书写了《独坐敬亭山》。“文”与“游”于其中水乳交融。 伊本·白图泰曾在元代中国游历半年之久,足迹遍布泉州、杭州、广州等地,并著书详细记载,留下赞叹。他的中国之行沟通了中国与非洲、阿拉伯世界的友好往来。 明代杰出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以身许山水,留下了被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鸿篇巨著《徐霞客游记》,堪称文与旅融合的最佳“代言人”。其中,他数次入闽,在八闽的山水间留下许多佳话。 时光流转,诗带人们去远方,而远方又滋养了人们的心灵,孕育出新的诗歌。余光中凝望时空中的虚影,创作出《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惊艳大众,引得更多人奔赴旅途,寻找诗意。而这些你来我往的人也变成了文化的一部分,生生不息,合奏出诗与远方的欢歌。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他们为什么去旅行? 有人希望通过回归自然,消除疲劳,缓解压力,这是人类养生之需;有人想在奇险幽野的山岳、壮阔雄伟的江河中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这是审美之求;有人对充满他乡情调的文明、风光、民俗满怀好奇,这是求知之欲。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些都属于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可以说,文化是人们对旅游的终极期待。 “所有的古镇都长着同一张网红脸,特产都从一个小商品市场批发。”过去,许多游客的吐槽折射出一个道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早已上升到了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 在这种情况下,以文塑旅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文化成于无形、柔软似水,却能直抵人心、凝结一切。搬来的青砖黛瓦拼接的不过是仿古的皮,只有以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才能打造每个地域独一无二的精神IP。 福建文旅灵魂藏在哪里? 一方山水,一方文化。自唐以来,福建文化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吸收厚重博大的中原文化、古朴别致的闽越文化、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福建逐渐成为中国重要文化区域,赢得“海滨邹鲁”之美誉。 行走福建、读懂福建,从读懂福建文化的“根”“魂”“脉”开始。 ——以文化人,厚植崇文重教之“根”。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从城市上空俯瞰省会福州,一片古民居建筑群黛瓦相连:以南后街为中轴,西边三座坊、东边七条巷,串联起200多座古厝,宛若喧嚣市中心的一颗耀眼明珠。 西晋时期,中原八姓入闽,衣冠南渡。士人望族日渐聚居于此,亲密无间、诗书传家。19世纪以来,风雨飘摇中,觉醒的思想之光刺破迷雾,照彻神州大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一批风云人物从三坊七巷走出,担时代之梁、唤民族之志。 徜徉坊巷间,科学与爱国的思想之光璀璨依旧;“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情怀、“十无益”的谆谆家训荡气回肠;《与妻书》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催人泪下…… 历史,是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而成的艺术。福州,这座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一跃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烽火台,与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 宋朝时期,崇文重教的基本国策达到空前高度。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福建的文教也空前兴盛,两宋间福建进士及第者有近六千人。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熹在闽北南平“琴书五十载”,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继承、整合与创新,创立了具有哲学意义的朱子理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并远播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其学术前辈与精神源头,有号称“南剑三先生”的杨时、罗从彦、李侗,也皆为南剑州即今南平一带人。 这些文化根系,伸展在福建的丹山碧水间。寻访朱熹园、五夫镇等地朱子文化遗址遗存,依稀可见这位儒学大师治学、传道、授业的飘逸身影,亦可从《建州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中探源其民本思想;从陆游《题武夷》“三十六奇峰,秋晴无纤云”、辛弃疾《武夷棹歌》“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中,一窥被当地人称为“三翁”谈儒论道、吟诗作对的真挚友情。 ——向海而歌,铸就爱拼会赢之“魂”。 自古以来,福建就有经略海洋的历史,人们以海为田,以舟为车,在陆地之外,建造出一个“海上福建”。 宋元时期,福建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 即便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也未能封锁住闽人对海洋的向往。当时,漳州月港是全国唯一的“特区”,中国商人可以由这里出洋贸易。 19世纪末,许多闽南人纷纷“下南洋”,依靠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拼搏精神,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唱着“爱拼才会赢”的福建人,不断发展民营经济、续写“晋江经验”新篇章。 向海而歌,于艰辛中锤炼百折不挠的筋骨,在交流中涵养开放包容的气度。璀璨的海洋文化就这样刻进福建人的基因里,融进福建人的生活中,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行走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鼓浪屿,钢琴声与海浪声交错,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交融,烙印着古老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历史;在泉州城南万寿路的李贽故居,从《童心说》中探寻其独特思想与东西交融、兼容并纳的泉州地域文化之联系;在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城,则记载着一桩桩“向海图强”的故事,见证了船政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法马江海战的历史。 在街头巷尾,海的味道也处处可见,在晋江深沪湾弹跳的鱼丸里,在一碗鲜掉眉毛的莆田卤面中,藏在“佛跳墙”的小罐里,也在一碗清亮的锅边中。 找到海,也就解开了福建文化旅游的重要密码。 ——感恩奋进,赓续党的红色血脉。 拥有“红旗不倒”美誉的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中央苏区创建、古田会议、反“围剿”、中央红色交通线、松毛岭战役等许多重大党史事件都发生在福建;《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文章在此诞生;包括福建子弟兵在内的十万红军,以忘我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革命文物、红色遗存构成了福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按2012年全国革命遗迹普查统计,全省共有2683处革命遗迹,居全国第6位。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不忘来时的路、继续书写新的历史。 当下,学习贯彻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热潮正全面兴起。而福建开展主题教育最宝贵的资源,也在闽山闽水间焕发生机。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创造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的光辉足迹和感人故事,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 下党乡春意盎然,古朴的鸾峰桥横跨修竹溪;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鸾峰桥》生动讲述下党乡从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故事。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福建的山水,不仅清新动人、风光旖旎,更给人以精神的滋养、灵魂的涤荡、奋进的力量! 如何“唤活”宝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旅游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地区拥有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两类资源中的一个,就具备发展旅游的基础。如果同时拥有两类资源,打造出具备文化和旅游特色的项目,它的市场就更广阔、吸引力就更大。 多年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福建以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瑰丽多姿的自然风貌,延续八闽文脉,传承民族血脉。其中世界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是全国第二个实现市市有5A级景区的省份。然而,不少文化和自然“宝藏”仍“藏在深闺人未识”,资源碎片化、线路节点化、品牌行政区域化等问题亟待破解。 如何“唤活”宝藏,推动文旅产业从碎片化迈向系统化、从低端化迈向高端化?福建需要答好“点、线、面”三道必答题。 ——丰富载体,推动“点”的物化。 漫步桃溪畔的永春老醋文创旅游园区,工业遗存烟囱、露天陈列的醋缸、侨新老醋现代化生产车间……穿梭其中,历史与现代交汇碰撞,既可参与体验永春老醋的传统制作工艺,也可探寻侨乡开拓进取的精神。 对于永春人来说,“侨新”二字代表着一种传承。这一由印尼侨领创办于1954年的品牌,沉寂多年后,在社会资本介入下,于2022年秋天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这种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尝试,使得体验具有可参与性——既让永春老醋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创造性转化的载体平台,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又为工业旅游注入丰富内涵,增强了旅游获得感。 “福建拥有许多极具特色的非遗资源,是我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序列的省份。”专家建议,要制定系统完备的中长期专项规划,深挖福建非遗文化,创新表现方式和互动形式,激活深厚文化底蕴。 ——山海相连,推动“线”的优化。 3月31日,福建地区今年首趟旅游专列由江西赣州开出,搭载400名旅客顺利抵达泰宁,开启为期两天的丹山碧水之旅。 泛舟大金湖,“水上丹霞”气象万千;寻访有着“江南第一民居”美誉的全国文保单位泰宁尚书第,聆听这一恢宏明代建筑群历经百年的风雨故事;听一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宁传统戏剧梅林戏,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文旅市场呈现强劲复苏态势,当地正锚定目标,加快整合旅游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通过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文旅线路。 对于全省而言,串点成线、串珠成链也是“破题”之道。 “同质化竞争倒逼精准化发展,推动线路提质增效,精准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服务是保障,持续靠机制。”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福建而言,可以聚焦细分领域,做好古建筑、海岸线等文旅特色文章。 闽在山中,闽也在海中,山与海塑造了福建文化。打造山海相连的精品旅游线路,无疑有助于攥指成拳。 ——融合发展,推动“面”的活化。 2023年以来,“世遗之城”泉州频繁“出圈”:蟳埔“簪花围”造型引发打卡热潮,“蟳埔女”抖音话题超3.2亿次;泉州南音登上央视春晚,热度持续升温…… 在全国各地铆足劲拼经济的当下,福建如何在竞争中突出重围? “传统旅游业正迎来脱胎换骨的嬗变,以往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初级形态,正逐渐被个性化、沉浸式休闲旅游所替代。推进地域文化与旅游要素融合尚存巨大空间,新的业态更需悉心培育。”业内人士认为。 放眼全国,文旅跨界融合“爆品”不断。西安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与“盛唐密盒”频频出圈;数字化加持的“亲近敦煌”,使得昔日晦涩难懂的“高冷文化”,渐变生产生活中的“共情体验”;千年瓷都景德镇,通过活化利用冶陶技艺等方式,以多元业态为以文塑旅探新路…… “品牌策略在旅游领域甚为常见,但对于文化旅游而言,则需在系统梳理、深入挖掘福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打造统一运作的区域文旅品牌,‘固化’文化内涵定义。”业内人士认为,这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创造性转化。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经过历史洗涤的传统文化因旅游的有效结合而不断走进大众。 文是旅的品质,旅是文的知音。谁说不是呢? 游历于时间隧道和天地人之间,这是文化最温暖的存在。 (执笔: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林宇熙 戴艳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