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个个时髦的事物闯进普通百姓的视野:高尔夫球和保龄球可以玩了,且被承认为体育比赛项目;中国的模特儿第一次被允许出国,登上了法国的T台;外国的乐队,也被允许到中国演出,门票贵得惊人……
物质的满足,特别是国门的敞开,社会文化呈现多元态势。在此大背景下,《福建日报》开展了“年轻人该怎样生活”的大讨论。刚二十出头的我,意气风发,在一个春风荡漾的夜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工工整整地写在了纸上——“要进取而不是索取”。然后,将其虔诚地装进信封,贴上了一张4分钱的邮票,连夜跑到家门口附近的邮局,投进邮筒。没几天,也就是4月20日,《福建日报》在很醒目的位置,刊登了我的豆腐块文章。看见自己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快乐的心情无以言表。
就这样,《福建日报》走进了我的生活。我开始积极为她写稿,小到消息、随笔,大到通讯、言论。无论是“潮声”的“福建省企业家开拓杯”征文,还是“武夷山下”的“海山杯”征文,文章都很快见报。有人说我运气好。但我心里清楚,假如没有《福建日报》的启蒙,没有编辑为人作嫁、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我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由于作品颇丰,那年底,我成为省作协会员,进入刚刚筹办的公安文学期刊工作,开始了长达18年的编辑记者生涯,并把党报编辑对作者认真负责的精神带到实际工作中,多次获得部里和省里优秀编辑奖。
后来,全国报刊整顿,我所在的杂志停刊。单位领导考虑到我的“特长”,把我安排到了一个重要岗位。对引领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党报,我始终心存感激情有独钟。每天工作之余,翻阅党报和写作成了我最大的享受。
一晃24年过去了,《福建日报》伴随我从青年步入中年。“要闻”让我对时事政治更敏锐,让我是非分明,看问题不再人云亦云,办事也更有前瞻性;“读书”让我领略了书刊的最新资讯,从最初的良莠不分,到后来有选择地阅读,鉴赏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休闲”让囊中羞涩的我足不出户也能自由行走天下;“文化大观”让我饱览现代文化最前沿的风景;“武夷山下”陶冶了我的性情,让我懂得更多的人文关怀……
一天,好奇心驱使,在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不经意地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品居然有两三百篇(首)之多,而发在党报上约占三分之二。从古民居的燕子到老家的麻雀;从鲤鱼溪拾遗到三月枇杷;从跨国婚姻到真爱无言,作品日趋成熟的背后,是党报的魅力和凝聚力。此情此景,无异于一介农夫看见自己春种夏收的稻谷,丰稔而饱满,在阳光下金灿灿的。“要进取而不是索取”,年轻时候,党报为我树立的这一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我获益匪浅。
与党报心手相牵,成就了我的作家梦,让我的业余生活更丰富充实,更富有诗情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