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和新中国同岁,也风风雨雨地走过了60个春秋,它为我国、我省的革命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和福建日报的情缘也是长达半个世纪,它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引领着我走上人生的文化之旅,今天借它60诞辰之期,写篇短文以表达我对它的感激之情。
我是1950年参加工作的,在这之前,我是一个手工纺织工人,只有初小文化,我喜欢看书学习,特别是看到有些同志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好生羡慕。我也多次拿起笔来写点什么,但都没有勇气把它寄出去。抗美援朝时,我从报上看到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狂妄地叫嚣三个月解决朝鲜问题,但在清川江一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一举歼灭了“联合国军”15000多人,把侵略者赶到了清川江以南的报道。我就写了一篇稿子寄给福建日报,说麦克阿瑟的牛皮吹破了,他可以到美国政府去领五块钱的美金奖赏了。我想这稿子肯定不会用,没想到编辑同志很快就回了信,说你的原意应该是讽刺麦克阿瑟打了败仗,美国政府要给他一个大巴掌,但你说美国政府会给麦克阿瑟发五块美元的奖金吗?这会让读者产生歧义。应该改为“这次美军在清川江战役中惨败的事实,是给麦克阿瑟一记重重的耳光!”
又一次,我在一篇关于“反对武装日本”的稿子里,写了“在日本这样的一个国家里”,编辑来信说,“国家”和“国度”意思一样,但有时候用“国度”更贴切些。所以把它改成了“在日本这样的一个国度里”。从这些例子里可以看出,报社为了培养一个业余作者,真是做到呕心沥血、无微不至的了。后来报社又让我参加第二期通讯员培训班,使我有机会向老作者学习。还经常给我寄《通讯手册》等写作辅导材料。所有这些,不仅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为我后来能当上中学语文教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58年,我调到古田溪水电站工作,当时“大跃进”,说要“超英”、“赶美”,工地上大办业余学校,红专大学及全日制中小学,需要大量教师。省里来了几十名大中专毕业生仍难以满足需要。组织上就动员我到中学当老师,我自己小学都没毕业要当中学教师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领导说:“年青人要敢想敢干,你写的文章能上报,当教师还成问题吗?再说这也是革命工作的需要。”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只好被“黄牛当马骑”了。其实我心里乐滋滋的,过去连中学门朝哪开都不知道,现在去给中学生当老师,这大概也算“大跃进”吧?
但是教师毕竟不是会写几篇小文章就可以当的,从语文学科来说,要懂得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还要会组织教学、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等等。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一片空白。没有别的办法,除了边教边学外,我参加了福建师院(后改为福建师大)函授学习。通过四年的刻苦努力,1963年,我取得了福建师院函授本科的毕业文凭,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中学教师。
光阴荏苒,弹指间,我在教育战线上一晃就过了几十年。这在几十年间,因水电工地流动性大,学校随工地不断搬迁,后来又当了校长。杂事多了,写作少了,直到退休回福州定居后,加入了福州市作协,才又写得多了一些。回眸自己的一生,能成为一个也算“有文化”的人,这全是福建日报这个“老师”的赐予。我永远忘不了福建日报对我的培养和关怀,借此写这篇征文的机会,请允许我向报社的编辑老师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祝福建日报越办越好!”
- 2009-10-28张锋育:福建日报,我人生的风向标
- 2009-10-28廖胜辉:我烤过《福建日报》
- 2009-10-28杨呈辉:《福建日报》教我学摄影
- 2009-10-28余天武:老师
- 2009-10-27曾朝群:军功章有你的一半功劳
- 2009-10-27林文钦:缘分、情分与名分
- 2009-10-27舒扬:从读报到写报 从组长到站长
- 2009-10-27吴安钦:《福建日报》引领我成长
- 2009-10-27熊慎端:“武夷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 2009-10-26李贞刚:集报者的党报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