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新时代海西精神> 精神坐标 > 正文
情系菌草为人民
——记省劳模、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
www.fjsen.com?2009-11-06 11:43?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2009年“五一”节,当人们在尽情地享受节日的休闲与快乐的时候,而他却行色匆匆,带着一箱箱的菌草种远赴宁夏,准备在戈壁荒漠地区种植。为了实现原福建省委书记、中国扶贫基金会原会长项南同志生前题词“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宏伟目标,他早已没有节假日休息的习惯,每天工作时间也不是8小时,而是12小时,14小时,甚至是20小时,全然忘记了自己已过了65岁的生理年龄和病痛的身躯。领导、同事们由衷地敬佩他的精神和干劲,同时也不免为他的健康担忧,但他总是乐哈哈地说,要争取工作到80岁。他就是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福建省政府一等功和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研究员。

学农爱农 发明菌草技术

林占熺从小生活在福建闽西一个小山村,家乡的山水草木,农民生活的贫困艰辛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上小学时,苏联科学家米丘林把苹果北移使农民获得好收成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决心长大后要象米丘林那样为农村农民作贡献。1964年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他填报的志愿全部是农业院校。

大学毕业后林占熺分配到基层工作,他始终不忘自己是农业大学毕业生,每到一个地方都关心农业、关心农民。1975年他调回母校福建农学院,后来担任校生产处副处长兼机关第二党总支书记,展现在他面前的是美好的仕途。然而有两件事始终在大脑中盘旋挥之不去:一是曾经从事过食用菌研究的他,深感传统的食用菌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林木资源,随着食用菌业的发展,这将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二是他曾经到过一些贫困山区,看到有的地方农民还用蓑衣当棉被,家徒四壁,破漏之处用谷席来挡风遮雨!他感慨万千,一直在想能不能利用山上的野草替代树木栽培食用菌呢?如果能把野草变成山珍,那么农村面貌的改变,农民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酝酿产生。他知道这是一条充满荆棘坎坷之路,但一想到这是为了农村为了农民,他义无反顾。作为党政工作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场地、资金、设备、资料在哪里?他大胆地借了5万元钱建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这5万元当时对他来说却是天文数字,如果研究失败,按当时的工资标准,那可是一辈子都还不起的债啊!连他上小学的女儿也嘟噜着嘴说:“爸爸,你欠了这么多钱,将来我怎么替你还!”但这个难题是他自己找来的,他没有退路,只能破釜沉舟背水决战。他白天从事行政和党务工作,利用早晚业余时间搞科研。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努力,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1986年,草栽食用菌试验终于获得成功。经福建农学院组织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该技术“国内外没有成功的事例,成果为国内外首创”,“开辟了一条不受林木资源制约的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新路,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成功的喜悦激励着他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带领科研小组在野草筛选,菌株选育,栽培工艺等方面进行了30多个课题的系列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了系统综合的成果。1996年3月经福建省科委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对“菌草栽培食用菌综合技术研究”项目鉴定认为:“利用菌草栽培食用菌是食用菌栽培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对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菌林矛盾和菌粮矛盾,对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至今,林占熺已研究出可用42种野生和人工种植的菌草栽培53种食药用菌,已形成了配套的菌草综合技术,并探索建立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循环,草业、菌业、牧业三业有机结合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发展新模式。有15项成果通过鉴定,12项成果获奖,7项成果获得专利。菌草技术12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