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汶川重建3周年> 亲历故事 > 正文
新华视点:高校毕业生纷纷赴灾区工作纪实
www.fjsen.com?2011-04-07 16:33?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沿途随处可见路边护栏被滚落的巨石砸得稀烂,可以想见地震发生时的惨状。想到救援的不易,冉放靠着车窗默默地流泪。

冉放说:“很多同学不理解,广元那么穷,又刚闹了地震,为什么要回去?其实根本不需要理由,这里是我的家乡。”也有同学希望冉放尽快回来,她回答“这个可能性非常小”。

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研究生秦豹是幸运的:在多少毕业生为工作而发愁的时候,他顺利地被武汉市交委质检站录用了,而且破例允许他边读研边工作。录取为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后,他万般不舍地去办辞职手续,所幸单位再次大度地允许他“停薪留职”。

工作上的后顾之忧没有了,经济上的困窘却蓦然袭来。他的女朋友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正读高中的妹妹等着他提供学费、生活费。而做志愿者每月只有680元的生活津贴。

你图什么?“我什么也不图,就想为灾区人民做点事。”秦豹说,吃过苦的人更能体会别人的伤痛。他的女朋友是孤儿,曾受过社会的关爱。秦豹自己家住安徽阜阳农村,几乎年年遭水淹,他是靠奖学金及勤工俭学、向朋友借钱等读完大学的。“我一看电视上地震的场景,眼泪就直往下淌。要说自私一点的想法,就是灾区不可预料的情况和突发事件会比较多,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处事应变能力,同时,也想更近距离地学习灾区人民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应届毕业生姜浩,一个白白净净的江苏小伙子,为了当志愿者,辞去了在民生人寿保险公司“收入不错”的工作。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工作可以再找。能够参与灾区重建,为灾区人民出力,远比自己在大城市找好工作过小日子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当个人理想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青春之光更加璀璨

在灾区,记者遇到了很多的文利、陈利、赵仕志、方晓霞、吴河缘、姜浩、冉放,还有放弃留学的蔡健、辞去稳定工作的王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80后”。

打量着一张张充满青春气息甚至可以说稚嫩的脸庞,记者常常想起他们的父辈、祖辈。上个世纪,成千上万名大学生响应祖国号召,一批批支援边疆、奔赴三线和四面八方,为建设新中国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青春之歌”。今天,新一代大学生正在用行动写出不亚于他们父辈、祖辈的人生篇章。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俊波为此深深感动:“刚开始我们还担心,没人愿意去灾区,灾区重建缺人才。同毕业生座谈时我才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不少毕业生流着泪谈到这次大地震对自己心灵的震撼,认为灾难是对自己品质、才能的磨练,艰苦环境更能锻炼自己。”

到东汽就业的西安交大航天学院硕士研究生赵仕志说,上学时导师就不断教育他们,个人的选择只有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的价值。

放弃留学到灾区当志愿者的方晓霞则表示:“时代在变,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支援边疆、上山下乡,我们这代人在祖国召唤的时候,同样会积极响应。”

东方汽轮机厂总经理张志英说,文化就是传承,传承就是故事。30多年前,一大批青年从祖国各地来到三线,开山劈岭,创造了这个年产值逾百亿元的大型国企。如今,东汽正在重建,今天来到东汽的青年是新一代创业者。他们的汗水会有丰硕的回报,他们的青春不会后悔!

青春,多么鲜嫩的字眼!充满希望的字眼!

青年志愿者之歌唱道:“青春似火,青春闪光,青春无悔,青春不朽!”

当个人的道路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需求结合在一起,青春的火将更加蓬勃;青春的光将更加璀璨。

当把有限的青春融入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之中,青春肯定无悔,青春必会不朽!(执笔人:吴锦瑜。参与采写记者:余靖静、徐寿松、沈汝发、叶建平、苑坚、黄毅、江毅)

责任编辑:林洪熙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