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柳敏芳:带着情感走基层,收获感动与信心

www.fjsen.com?2012-06-04 12:57?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也在基层。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联合发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一场顺应时代要求、契合新闻宣传工作规律、符合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活动,是主流媒体增强公信力、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的必由之路。“走转改”活动一经推出,就在新闻战线引起热烈反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进行全面动员和具体部署,新闻中心积极响应。作为新闻中心班子成员,在完成编审工作之余,每个月,我都尽最大可能,和记者编辑们一起下基层,并至少完成1条片子。我们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走向八闽大地田间地头、工矿企业的广阔天地,把镜头对准基层,把话筒伸向群众,把身段放下来,让视角沉下去,真正与基层群众同呼吸共心跳。渐渐地,经过“加工”的片子少了,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节目多了,官话套话少了,老百姓的方言土语多了,镜头里的人物鲜活起来了。

在多次参与“走转改”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11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率领中央驻闽和省主要媒体,赴龙岩老区开展“走转改”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宣讲采访活动,广电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陈文广,党组成员、副董事长王展分别带队参加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听取了龙岩市的总体情况介绍后,在副董事长王展的带领下,我和我的同事高鹭鹿、曾福生来到连城县文亨镇田心村开展活动。

田心村是第三批省直下派驻村干部的村庄,也是革命基点村,那里的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们看到,和闽南一些富裕的乡村相比,那里连座像样的村部都没有,有的村民还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据驻村干部介绍,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000多元,村财收入4.5万元。在村里生活的那几天里,我们脚踩在山间小路上,和老乡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喝着他们诚心实意递过的装在粗瓷碗里的水,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当地的落后,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深刻体会到“走转改”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采编新闻的同时,思想上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

收获一:要带着情感走基层

坦白地说,自从担任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以后,我下基层的时间少了,对基层的了解,多是从平时审稿审片以及其他兄弟媒体的报道中获得的,农村的真实情况什么样,老百姓们在想什么,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并不掌握第一手材料。

记得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走转改”活动的思想根源。新闻工作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我们新闻记者走基层,就是要带着“回家”的心情和责任,以深沉的感情对待群众,以高度的自觉服务群众。那种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是不可能触摸到基层的真实情况的。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靠近老百姓一步,他才能贴近你一分;只有握住他的手拉家常,你的心才能与他共鸣。不带着情感去采访,核心的新闻信息永远在远处的一个转角后面,没有办法被发现。作为党和人民喉舌耳目的主流媒体,也只有走进基层,掌握更多事实,才能确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