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皇冠比分网_皇冠体育投注-【唯一官方网站】:|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贵州阳明文化采风行> 媒体聚焦 > 正文

阳明文化盛开在修文 知行合一践行核心价值观

2016-09-27 20:47:00??来源:大众网  责任编辑:吴柳丽   我来说两句

修文县“重德修文”大讲堂现场

大众网贵阳9月25日讯 (记者 陈宏发)“你有权力时就做点好事,没权利时就做点实事;你有余钱时就做点善事,没有余钱时做点家务事……”25日下午,修文县文化礼堂里传来悠扬的歌声,全县50余名干部群众正在参加定期举办的“重德修文”大讲堂,唱得是《堂堂正正一辈子》,学得是阳明文化,提高得是个人修养,践行得是“知行合一”精神。

公元1508年,王阳明在龙场(今修文县)悟道“知行合一”,开场讲学,最终创立“心学”体系。500多年后的今天,阳明文化已经成为修文乃至贵州一张重要历史文化名片。修文人已经把阳明文化变成一种文化自觉、自爱和自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扎实践行者。

王阳明雕塑矗立在阳明文化园中

搭平台建载体,构筑阳明文化研究高地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自1999年,修文县已经先后举办了4届“国际阳明文化节”,以及“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贵阳国际王阳明学术讨论会”、学术研讨活动,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2016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相关筹备工作正在开展。

2010年10月成立了“修文县阳明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是人才培育、对内研学、活动组织、对外交流的常设机构,已聚集了一批王学专家和40多位王学爱好者从事阳明文化的研究发展工作。2015年3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编辑部已迁至修文,主要专家团队也常住修文,修文县已经逐渐成为阳明文化的研究高地。

修文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健介绍猕猴桃大数据系统 特约记者 阴豪摄

猕猴桃是修文的主要经济作物

丰富传承形式,阳明文化深入人心

2013年,由县文联牵头创办“重德修文”大讲堂,组织阳明文化专家、名家深入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开展阳明文化讲座,深受干部群众欢迎,截止目前已举办讲座1499场,受众人数近6万人(次),“重德修文”的品牌效应正在逐步形成。

修文县的“重德修文”大讲堂是阳明文化传播的一个缩影。当地党委政府正在“下一盘大棋”,制定阳明文化九进活动(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进景区、进家庭、进商铺),让阳明文化的真正成为深入人心的“心学”,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记者在修文猕猴桃种植基地看到,这项近30年的传统种植业正插上“大数据”“物联网”的翅膀,为老百姓解决生产、销售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减少病虫害和农药化肥用量,提高产品品质价格,综合年经济效益达到5.2亿,切切实实提高了老百姓收入。现代科技与传统种植的结合让人看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同样,当地果农坚持绿色有机种植,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保证猕猴桃的品质,让人看到了为善去恶的“良知”坚持。

慕名来访阳明洞的游客络绎不绝

何陋轩是王阳明在修文悟道时,百姓为其所修居所。室名由王守仁当年所取名称,出处是《论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保护开发遗迹遗址,打造阳明文化品牌

修文县城往东3里地的栖霞山上有阳明洞,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谪为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曾居于此洞而得名。山不高,拾阶而上,苔痕苍绿,洞内刻提颇多,多是历代朝拜者所留,站在洞口,轻抚钟乳石壁,似乎隐约听得五百年前阳明先生在洞内教书的声音。

作为心学圣地,慕名而来者颇多,除了洞穴,何陋居、知非寺、龙冈书院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历史遗迹遗址。当地加大保护力度,阳明洞、玩易窝、蜈蚣桥已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争取到各级经费进行保护和修缮。栖霞山下,中国阳明文化园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一座高15.08米的王阳明铜像雕塑屹立园中,手持毛笔,凝视修文县城,深沉哲思。今年10月即将开园,是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

阳明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哲学学术范畴,它正推动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等方面形成产业,文化品牌将全方位提高修文、贵阳乃至贵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假以时日“北曲阜、南修文”的文化地标格局或将实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